呼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访全国人大代表、齐鲁石化研究院院长达建文

3月23日上午,春风和煦,齐鲁石化研究院办公大楼下的玉兰树正开得繁盛。办公室里,刚刚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齐鲁石化研究院院长达建文博士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了,齐鲁石化干部职工都十分关注“两会”盛况。请达院长给大家介绍一下会议情况。
  达建文:刚刚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经济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战略部署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务实,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报告期间响起四十余次掌声,其中有多次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掌声,比如有大家都关注的取消移动电话漫游费等。其中还有为企业减税减负等内容,这些政策将会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供政策支持。
  记者:达院长作为齐鲁石化公司推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您给大会带去了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达建文:作为一名多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的“老代表”,作为一名石化企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最关心的是科技创新,以及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对创新十分重视,他提出的创新理念包括管理创新、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它创新模式,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齐鲁石化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我们在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责无旁贷。
  在这次大会上,我结合在大型央企的技术创新工作实践,就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动力机制等方面配套措施,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政策落地生根;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三是改进高科技人才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记者:结合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请达院长谈一谈企业科研单位该如何发挥作用?
  达建文:人代会闭幕以后,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召集系统内人大代表们进行座谈,王玉普董事长、戴厚良总经理参加了座谈会。董事长点名让我发言,让我谈谈科技创新工作,我向董事长汇报了齐鲁石化去年落实总部科技创新大会一系列政策,让科研人员得到实惠,技术骨干们年收入创新高的情况。在新政策的激励下,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对未来充满信心,都表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科研工作中更加努力进取,争取拿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回报企业。
  2016年齐鲁石化取得了建厂50周年以来的最佳效益业绩,这跟科技人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以我们齐鲁研究院为例,去年我们申报了107件专利,获得授权78件;在3月21日召开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齐鲁石化有五项成果获奖,研究院占四项,占整个中石化获奖成果近4%;齐鲁研究院配合生产厂开发的新产品,位列化工事业部第一名。所有这些科研业绩为齐鲁石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尤其是我们的硫磺回收和催化剂技术,彻底解决了炼油行业天然气净化厂和煤化工的硫排放问题,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到现在获得行业许可20多套装置,未来还有20到40套装置运用该项技术,每年为公司创效数千万元,科技人员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国家科技大会、集团公司科技大会都在强调,解决政策障碍和政策瓶颈,营造适合科技创新的土壤和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创效益。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齐鲁研究院要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注重解决创新项目中的不平衡问题,我们有些专业做得比较突出,有些专业还存在空白。下一步我们要针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行业高端产品缺乏、环保压力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要针对高附加值产品、替代进口的产品等方面存在的空白加大攻关力度进行填补;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贴近企业生产,我们在生产优化中还存在很多课题,比如:氢气优化,工艺优化,以及一些脱瓶颈技术,扎扎实实做好这些工作,为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贯穿企业生产各个方面,我们还承担着质量检验任务,创新和质量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做到“每一个数据都是承诺”,为企业“每一滴油、每一吨产品都是承诺”的质量管理提供精准的分析监控,为齐鲁石化再创辉煌、为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愿景做出我们的贡献。(记者 杨森)

信息来源: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