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合格,生产运行稳定。” 4月18日,在齐鲁石化塑料厂全密度聚乙烯车间控制室内,车间副主任李宁正精心调整切换生产茂金属管材料产品的高密度聚乙烯二号装置参数。
今年以来,塑料厂面对严峻效益形势,坚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被动为主动,明责任勇担当,挺进创新“赛场”。二号装置转产茂金属成为了“超车”引擎之一。
识变:明责任勇担当
受地缘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波动,聚烯烃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多套聚烯烃装置陆续投产、持续放量,国家经济运行模式进一步调整,塑料厂现有装置规模小、生产模式单一,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塑料厂扭亏增效困难重重。
面对严峻效益形势,塑料厂持续深化“企业为我,我为企业”主题教育和开展“严细管理、提升三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把责任压力传递到每一位员工。”塑料厂副总政工师段士亮说,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统一全员思想,激发攻坚干劲。
2月份开始,塑料厂全面开展挤压造粒机组长周期运行等专题劳动竞赛。
高压聚乙烯车间员工坚持按时按点标准化排油操作,延长压缩机运转周期;聚丙烯车间开展“贴标号、查流程”活动,人人做到学流程、懂流程;成品车间严把关口,杜绝不合格料袋上码垛,及时清扫回收干净的料粒,从源头上控制落地料产生。
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化被动为主动。”塑料厂经理冯勇说,困难是行业都要面对的,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思维,找准方向,加速跑在同行前列,在市场寒冬季节,争取更大生存空间。
塑料厂全面把握扭亏控亏增效主方向,坚持走出去寻找拓市增效良策,沉下去解决实际问题。
公司有关部门、化销华北分公司齐鲁经营部等单位,分别在优化排产、新产品开发方面出谋划策,为塑料厂扭亏控亏、提质增效提供了多种方案和建议。
“装置规模上处于劣势,成本能耗大,装置类型比较单一,拓展市场难度大。”
“规模小,船小好调头,在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上,可以实现灵活切换。”
“类型单一,但我们有茂金属等王牌产品,产品结构在行业内也是比较好的。”
“建立优质客户圈,山东区域采用罐车运输,降低成本。”……
塑料厂领导、专家、车间负责人汇聚一堂,利用双休日和晚上时间多次研讨,11项厂级、40项车间级优化增效方案先后出炉,其中创新成为了重头。
求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茂金属聚乙烯产品是塑料树脂产品中的“佼佼者”,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是一款市场需求旺盛、创效能力较强的产品。
该产品在塑料厂高密度聚乙烯一号装置开发成功后,逐渐被市场认可,成为创效“王牌”产品,边际效益在3000元/吨左右。
但因受制于装置产能瓶颈,产量难以做大。能否在产能更大的二号装置生产,提高产能?
一号装置是国外进口工艺技术,二号装置使用的是中国石化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成套生产技术。两套装置的工艺条件虽大致相同,但设备状况却千差万别,在两套装置间“嫁接”茂金属聚乙烯生产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二号装置首次试产茂金属聚乙烯期间,全密度聚乙烯车间负责人及技术人员24小时现场保运、带岗操作。操作人员严格执行生产方案,不断摸索工艺条件,降低生产风险。
今年年初,装置顺利完成试生产。2月12日,经过持续优化调整后的装置正式实现量产。
“利用国产装置和中国石化生产技术生产茂金属产品,是国内聚乙烯工艺技术的一次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塑料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陈宁高兴地讲道,“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和生产计划进行灵活切换。”
二号装置成功转产达标后,产能实现同比翻番,生产瓶颈得以消除,同时还将一号装置“解放”了出来,用以开发更多高端产品,拓展创效渠道,有效提升了塑料厂的创效能力。
一季度,塑料厂两套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共生产茂金属聚乙烯系列高附加值产品1.86万吨。茂金属防水卷材产品实现了3个月连续排产生产,下游客户纷纷使用齐鲁产品替代进口。(记者 刘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