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齐鲁石化首个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在第二化肥厂气体联合装置成功投用,实现了齐鲁石化在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应用领域的新突破。尤其在当前国家能源“双控”大环境下,这将成为企业发挥现有资源最大能量,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典范。
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倡导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发电即为其中重要一项。余热发电是指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不仅增电节能,更利于环境保护,已经在水泥、玻璃、化工、钢铁等多个行业被广泛应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发电规模。但是,我国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余热还有很大的利用潜力,尤其是余热回收发电前景广阔。
齐鲁石化作为国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工业余热较多,余热回收利用大有可为。
此前,第二化肥厂气体联合装置闪蒸单元存在大量低温余热,包括高压闪蒸工艺气和工艺乏汽。除冬季使用部分余热取暖外,剩余低温热需要用大量的循环水进行冷却,造成能源损失。
如何收集回用这些热量?公司生产技术部与第二化肥厂针对这一问题成立攻关小组,经过多次开会讨论论证,现场勘查测算,决定对装置进行低温余热利用节能改造(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让多余的热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年初,改造方案通过审批后,第二化肥厂立即统筹谋划,利用4月份大检修期间对循环水、高压闪蒸气、乏汽等提前甩头,7月底项目开工建设。车间克服建设场地有限,以及边生产边施工给安全生产带来的困难,主动与施工单位联系、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使生产和施工无缝衔接。
为保证施工安全,车间管理人员每天提前到岗,检查施工现场作业条件,及时开出施工作业票,保证8点准时开工;施工之前对全部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喊话,选派责任心强的监护人员紧盯现场,做到施工不停、监护不断。
“每小时平均发电量800千瓦时,达到了预期目标。”11月11日,第二化肥厂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安全平稳运行22天,气体联合车间副主任崔浩,看着显示屏上数字满意地说。
受煤炭市场行情影响,目前气体联合装置处于75%的低负荷运行,且采暖季乏汽热源已经投用的条件下,已远超出项目设计负荷。保守测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量约7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循环水消耗12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约456万元、节约标准油约158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063吨,做到了节能、减排、降碳“三丰收”。
此时气体联合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是关键。
“之前装置都是产氢和合成气,余热发电还是头一次,需要多加关注关键数据的变化。”该厂气体联合车间技术组长郑长山利用副班及交接班会等时间,为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同时强化现场巡检力度,加大巡检频次,提前发现、及时处理装置隐患,现在该项目已经基本实现全自动调节。
作为齐鲁石化创建绿色企业的重要举措,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也是加分项,而且在其他炼化工艺装置余热回收领域具有借鉴意义,对低温余热利用和节能减排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前齐鲁石化正以此项目为契机,做好余热发电经验总结,开展余热资源摸底调查。
“通过摸底调查,公司内各生产厂还存在很多余汽、余压、余热等‘三余’资源。下一步还要继续深挖并合理利用,为中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助力。”齐鲁石化生产技术部经理张小辉表示。(记者 孙淑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