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是最好的奋斗

于江涛(左三)与工友们一起研究装置减压深拔运行参数调整。(王斐 摄)

 

时间,是奋斗的尺度;时间的意义,永远是奋斗者赋予的。从一名技工学校毕业的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独创虚拟生产装置模拟系统到带动团队一同创新……9000多个奋斗的日子里,于江涛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传承着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践行着求真务实、精细严谨、家国情怀的石化传统。

10月,已是仲秋,夜凉如水。齐鲁石化炼油厂南生产区内红旗漫卷、灯火通明,第四常减压装置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检修,今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在忙碌的人群中,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专注的身影让大家多了几分放心和底气。此时,正值假期,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进修培训的他,本应该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但检修正是关键时期,从北京一回来他就直奔厂区,7天只在家吃了两顿晚饭。
25年了,炼油装置就是他的战场,检修就是攻坚战,只有和装置在一起,心里才踏实。
  镌刻心底的忠诚:一份热爱,两代坚守
爸爸,那是不是你工作的炼油厂?那个高高的烟囱是干什么用的呀?于江涛第一次带着5岁的儿子陪父亲于钦喜登上厂区附近的大虎山时,孩子俯瞰着不远处的炼油装置兴奋地提问。这一问,于钦喜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当时于江涛也是56岁,也经常拉着他问厂里有什么,到底是啥样?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他和老伴都从齐鲁石化炼油厂退休多年,两个儿子和儿媳也都在炼油厂工作。因为儿子表现突出,厂里还把他请去参观,看着如今的新装置,他由衷地高兴。
  父母是齐鲁石化第一代建设者,曾怀揣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豪情,在荒山野岭上手拉肩扛建成了炼油厂,又守护了一辈子。小时候,只要生产一有异常,父母就往厂区跑的场景让于江涛历历在目。
1995年,17岁的于江涛技工学校毕业后到炼油厂第二常减压车间倒班。接过接力棒,父亲一定好好干的叮嘱就经常响在耳边。第一次置身炼油装置,他觉得熟悉又陌生,到了真正操作的时候才意识到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都差得远。于是,上班时间他努力学习炼油理论与操作技能,工作之余报名参加了成人大专考试并开始自学计算机。2007年,在共青团山东省委举办的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他夺得了常减压蒸馏操作工计算机多媒体操作员两个工种竞赛的第一名。
  随着国内一批炼化企业的兴建,优秀的技能操作人才很是抢手,有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待遇不菲还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于江涛小心翼翼地探问父亲,一向温和的父亲暴怒:“没有炼油厂能有现在的你吗?你小子敢走,我就打断你的腿!
  于江涛没想到,仅是提了一句竟让父亲大发雷霆。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他对日夜守护的装置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情谊,看他是个好苗子又踏实肯干,车间和厂里压担子、搭平台,想法设法培养他,在摸爬滚打、攻坚克难中和同事们也结成了战友般的情谊。越成长越懂得有企业的培养才有个人的成绩;越能理解父亲对齐鲁石化朴素、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越心甘情愿沿着父辈的足迹苦干实干、一路前行;越懂得行动就是最好的奋斗,忠诚于企业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真的就在每一次行动里,每一滴汗水里。
2018年,在齐鲁石化传承企业精神,共建美好家园故事会上,于江涛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很多人,他说:“我生在齐鲁石化、长在齐鲁石化,家人也都工作在齐鲁石化,这里是我的家园,我的家乡。如果不是齐鲁石化,我一个技校生不可能有这么广阔的平台,不可能得到不计代价的培养和支持,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更不可能获得国家级荣誉。在齐鲁石化,为国家工作,心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无与伦比,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永不停步的奋斗:一颗匠心,十年无休
  怀着对企业感恩的心,于江涛不但自己在专业上学懂弄精,还带动身边的同事一起提高操作技能。2008年的一天,由于操作员对流程不熟悉,发生了跑油串油事故,差点造成装置停工。在炼化装置里工作,弄懂工艺流程是基础,可大量复杂的设备内构件只有等检修才能一窥究竟。那时,于江涛正痴迷于用Flash做动画,就萌生了让流程和设备动起来的想法。如果用计算机软件做成立体动态的生产流程,不用到现场就能一看究竟,肯定会成为培训的好帮手。想到这儿,于江涛兴奋极了,第二天就找来了装置建设改造的资料,光图纸就有上千张。
  于江涛自己也没想到,彼时的一个闪念竟做成了大工程,也几乎占据了他12年来所有的业余时间。倒班时,他下了夜班也舍不得休息,回到家就开始画流程,当他把初具规模的动态流程演示给同事时,大家赞不绝口,也成为了车间培训学习的宝典。后来,厂里抽调他参与第四常减压装置的建设开工并担任了技术员,更大的平台给了他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他用Flash软件编辑了四常装置现场所有的设备、管线、阀门,点击相应按钮就能出现相应流程,只要现场有的,图上不但都能找到,而且还能查到管径、材质等相关信息,整套装置的工艺流程、物料走向和设备管线内外部结构一目了然,各类机泵参数、管线材质等数据一应俱全。
  事实上,一整套电子流程已经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已经非常完备了。但于江涛仍不满足,还想让流程立体地动起来。于江涛又自学多种软件用于绘制四常装置3D立体流程和设备内部结构,随着动画制作软件不断更新换代,于江涛这些年一直在奔跑,边学习边摸索边使用。每天下班后都是大工程的开始。10年间,他基本每天都忙到下半夜,绘制了1000多个阀门,5000多米管线,100多个塔器,几十万个内构件,查阅确认并录入几百万个数据………每一条管线、每一个阀门,甚至每一个螺栓都和现场完全吻合,硬是把整套常减压装置及设备内部结构完整的、准确的、立体化的呈现出来。在厂里的支持下,他又将VR虚拟现实技术与3D模型相结合,开发出虚拟生产装置模拟系统,具有三维、实时交互、属性提取等特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可视化、沉浸式的装置立体仿真,为生产优化、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都开辟了新路径,而这项工程如果交给专业公司去做至少要投资几百万元。
10多年,不在职责范围之内,也没有任何人要求,他放弃了休息娱乐,牺牲了与家人相伴,见过无数个凌晨过后的星夜,靠一台电脑,用一己之力,坚守一颗工匠之心一直奋斗,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一套常减压装置。之后,他又毫无保留、不求任何回报地回馈给培养他的齐鲁石化。这一切,他不觉得是自找累受、自讨苦吃,而是应该做、值得做。

于江涛(左三)与工友们一起研究装置减压深拔运行参数调整。(王斐 摄) 

 

事争第一的创新:十人团队 亿元创效
咱们工人有力量,有技术才更有力量!”2014年,齐鲁石化炼油厂成立了于江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仪式上提出的这句话让于江涛深深认同,只有技术精湛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干就要干得最好!
  工作室有10名成员,都是炼油厂常减压专业的大拿,有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又有厂里人财物全方位的支持,于江涛就带着他的团队想着法儿搞优化,铆着劲解难题,就是要把常减压的物耗能耗降到最低、指标调到最优、效益创出最多。他们每月至少组织两次技术攻关和交流,围绕制约生产的瓶颈进行头脑风暴,推崇首创原创,碰撞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在生产实践中受启发,创新成果又更好地应用于生产,6年间,累计完成攻关课题86项,获得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0多项各级荣誉,累计创效过亿元。
  于江涛不仅是活流程,还是常减压装置的神医。一次,厂里第三常减压装置生产的70号道路沥青连续出现质量不合格,给效益带来严重影响。于江涛领衔的工作室迅速进行沥青质量攻关,对减压塔进料段的压力、回流量等工艺参数和操作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于江涛最先准确判断出原因是分馏塔内构件结焦堵塞,采取相应措施后问题迎刃而解。还有一次,电脱盐装置检修完毕开车时怎么也送不上电,设备技术人员总也找不到原因。于江涛提出看看电脱盐罐里的电极板之间是否短路,打开一检查,两块电极板之间果然搭着一根细细的金属丝。
  于江涛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生产优化上,平时常用的工具他也能改造得更有效好用。他发现传统的空冷冲洗设施不仅费时费水费力,还易造成管束变形,效果也不理想。受给树木打药的喷雾杆启发,他经过反复构思、多次实验,制成了一个多角度、易连接冲洗喷头。新型空冷冲洗器应用后,呈现出独特的优势,不但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冲洗效率,而且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已经在全厂进行推广使用。
  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把聚才聚智,培育品质优良、素质过硬、技能精湛的生力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于江涛发挥工作室建在岗位上的优势,实现教学随时随地,学在岗位上,用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去干活,缺什么教什么,学完接着能用上,更加精准、有针对性,提升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培训成效。6年来,他开设的劳模课堂200场,带思想、带技能、带作风,吸引了一大批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室的多名成员成长为集团公司专家,被聘为厂主管技师,获得20多项各级荣誉,多名转岗员工逐渐胜任新岗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匠心。25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守住初心铭记忠诚,始终记得来路、感恩回馈;25年,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他都保持内心的笃定,只要对齐鲁家园有益,就日复一日坚持做,不问收获、不求回报;25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停攀登、不懈奋斗,尽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极致。25年,每一个平凡却充实的日夜,每一件细微却专注的小事,都是于江涛对忠诚,奋斗,事争第一、永不停步的最好诠释。(记者 王斐 通讯员 杜文婷)

 

信息来源: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