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初冬的暖阳中,两辆满载着进口二氯乙烷的槽(罐)车,缓缓驶入齐鲁石化氯碱厂新建成的二氯乙烷装置区。安检、对位、接卸,首批二氯乙烷通过管线安全进入储罐。以此为标志,齐鲁石化公司2019年十大优化项目——外购二氯乙烷项目正式竣工投用。
政策机遇
抢抓发展良机
2017年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在中国等55个缔约国正式生效,该公约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我国约定到2020年电石法聚氯乙烯单位产品汞使用量要比2010年下降50%,到2025年要淘汰使用汞的氯碱生产。
随着国家去产能宏观调控及严格环保等政策实施,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价格大幅走高,而国际油价持续低位下的乙烯法聚氯乙烯产品,成本优势逐渐显现,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因成本、市场等原因,一直在效益低谷徘徊,运用乙烯法生产聚氯乙烯的氯碱厂,从“限汞禁汞”中寻到了发展机遇。
“能不能依托氯碱厂氯乙烯装置,新建二氯乙烷接卸设施改造,外购二氯乙烷,提升2号氯乙烯装置的负荷,开启闲置的2号聚氯乙烯装置,做大聚氯乙烯的产量。”氯碱厂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生存发展的高度。
针对这一问题,公司相关部门和氯碱厂组织人员进行了多次专项调研、研讨和论证,依据调研情况进行了立项、上报,项目最终被确定为公司2019年度十大优化项目之一。
“据测算,项目开车投用后,每月可创效上千万元。”氯碱厂厂长荣猛说,在增产聚氯乙烯产量的同时,还优化了乙烯平衡,整体提升了公司化工板块的盈利能力。
项目建设
全员参与齐努力
2019年3月10日,现场土建全面开始施工。曾经历过效益低谷煎熬的氯碱厂干部员工鼓足了劲,在公司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严格落实施工方案、严格作业票证和双监护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严格质量管理、严格考核问责。全体参建人员加班加点,克服台风、雨季、施工受限等困难,项目土建和设备、管道等工作都按计划完成。
10月15日,按照公司控制点顺利实现项目中交。项目中交后,氯碱厂迅速转入开车准备阶段。具体负责接卸任务的氯乙烯车间成立了开车小组,编写了操作法、习题库、室内外记录、巡检内容、开车条件确认卡和开车方案。各班组利用副班时间在车间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分别进入现场实地学习,摸清流程、熟悉设备、确定位号。
“前期气密、置换工作已经做完,对职工进行了培训、考试,现在流程都已经熟悉了,下一步做好开车进料准备。”11月1日,氯乙烯车间首席操作师陆建军在现场再次对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检查。
“经过前期的培训,我现在对外购二氯乙烷项目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现场操作今天经过师傅的讲解也熟记于心。”2019年新入厂大学生、氯碱厂氯乙烯车间操作工孙茂林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为氯碱厂的发展、为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氯碱厂及时与负责外购二氯乙烷运输任务的齐鲁物流公司,就安全、标准、工艺等进行了现场对接,为安全接卸二氯乙烷、提升公司化工板块盈利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成功接卸
用行动书写答卷
11月15日下午一上班,厂领导带领生产、技术、安全环保等职能科室和相关车间及保运单位的人员,再次对首批二氯乙烷接卸进行条件确认。
“联锁调试正常,具备接收条件”“原辅材料、公用工程等质量分析合格,具备接收条件”“安全、环保、消防设施齐全好用,具备接收条件”“操作程序和接收条件确认卡等齐全,具备接收条件”……
14时,经过严格安检,在操作人员引导下,两辆满载着二氯乙烷的槽(罐)车驶入装置区,准确停在卸车位前。
氯碱厂氯乙烯车间副主任朱芳振和齐鲁物流公司副经理林泉,对照信息单再次逐一进行确认。
14时20分,安检及准备工作完成后,进入正常接卸。连接卸车鹤管、连接补氮气金属软管、打开收料罐罐底进料切断阀、打开卸车流程遥控切断阀、打开泵出口手阀、启动卸车泵……
操作人员依据危化品接卸标准操作法,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在控制室,岗位职工对收料罐压力和液位进行严密监控,和现场随时保持联系。16时,两车共计60吨二氯乙烷安全顺利接卸完成。
截至11月26日,该厂已安全接卸外购二氯乙烷800吨。
“这只是第一步,负荷提升任务艰巨,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用行动向公司和公司党委交出一份亮丽答卷。”氯碱厂党委书记綦勇表示。
图为11月15日,首批从韩国进口的二氯乙烷正在进行接卸。
(文/图 记者 刘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