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齐鲁石化45名员工正式划转海南炼化,对口支援海南炼化乙烯项目建设,这是齐鲁石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又一突破。截至9月底,齐鲁石化在岗用工总量由10年前的25158人减至15890人。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三项制度改革成为贯穿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主线。
近年来,齐鲁石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强企工程,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动力,助力企业炼化一体化转型发展。
勇于换思想
凝心聚力助推改革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齐鲁石化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用工总量大、机构设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改革迫在眉捷。
企业要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围绕三项制度改革,齐鲁石化以员工需求为靶向,以改革发展为牵引,将形势任务教育贯穿改革全过程,使干部员工深刻认识到改革与企业生存、发展,以及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年初,齐鲁石化党委宣传部开展全员问题征集,组织近90场座谈会,整理了107项典型问题,总结出“5+3”调研成果,即5个趋势变化和3个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高频词,其中三项制度改革中的“薪酬分配”成为热词之一,被纳入重点宣讲内容。各宣讲员不做政策信息的“搬运工”,而是成为解疑释惑的“指导员”,根据职工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宣讲,提供有效供给。
同时,齐鲁石化各基层单位半年时间举办了200余场小型故事会,渗透三项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用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改革发展中员工的思想观念转变。
员工思想观念转变最突出的体现在“走出去”发展上,从最开始的思想抵触,到现在报名海南炼化的员工“门庭若市”。
派出员工齐国杰生在齐鲁,长在齐鲁,2007年大学毕业后回齐鲁工作,为响应公司“走出去”发展号召,齐国杰这次选择了走出齐鲁,奔赴海南炼化。“当初我选择回齐鲁工作,是因为深爱这片故土,这次选择走出去,也同样是因为我深爱齐鲁。”齐国杰发自肺腑地说。
敢于“动奶酪”
多项改革措施落地
按照中国石化改革部署,齐鲁石化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适合齐鲁石化发展、具有齐鲁石化特色的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工作机制,强化薪酬牵引,突出效益导向,聚焦提质增效,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
针对化工链条长、装置多而分散的特点,齐鲁石化实施了设备、工艺技术、综合管理等专业扁平化管理,构建了“专业管理+区域服务”的管理新模式,专业化、集约化、区域化优势初步显现,为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打开了突破口。
2019年装置停工消缺,第二化肥厂迎来了实施设备扁平化管理后的首次“大考”,在15天时间内,该厂专业化团队高质量完成了354项消缺检维修项目,比原计划提前28小时产出合格氢气。
“设备扁平化管理实施后,打破了装置界限,压减了管理层级,员工精一岗、会多岗,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第二化肥厂机械动力科副科长李欣深有感触。
3月起,齐鲁石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薪酬能增能减工作机制,对14家单位实施成本利润率考核,薪酬分配调整的变化逐步显现:每月排名前20%的单位在月度考核中可加4分,对应单位的员工月奖也会相应增加。
同时,齐鲁石化持续精简机构,拆“庙”推“墙”,“瘦身健体”,截至9月底,齐鲁石化处级机构由10年前的72个减少至39个,压减比率45.8%;科级机构由780个减至399个,压减比率48.8%;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由峰值时期的17人减至7人,压减比率58.8%。
干部员工转观念见行动,积极维护装置安稳运行。1-9月份,齐鲁石化17项技经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177项优化增效措施累计增效2.3亿元。
推动人才强企
“生聚理用”初步形成
10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200余名大四学生来到齐鲁石化炼油厂实习,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熟悉炼化企业生产流程,了解齐鲁石化绿色发展情况。
自去年以来,齐鲁石化多渠道与重点院校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共赢关系,增强开展科研合作及博士后引进、培养,完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机制的沟通交流,为引进优秀毕业生打好坚实基础,实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
同时,为适应改革发展需求,齐鲁石化聚焦企业生产经营难题,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实操训练、导师带徒、在线学习等方式,开展精准培训。2018年,齐鲁石化确定重点培养人员2687人,占公司在岗人数的19.66%。
齐鲁石化建立了以安全生产为导向的全员精准培训考核机制,采取班组小课堂、事故演练等形式,对班组员工开展培训,确保了培训效果。2018年,累计培训17867人次,其中培训承包商1641人次。
为畅通人才交流培养渠道,齐鲁石化还通过“上挂下派、横向交流”等方式,加大对年轻干部和骨干人才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交流融合力度。
2018年至今,先后有200多名年轻干部、骨干人才开展了跨专业、跨岗位交流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年轻干部、骨干人才综合履职能力和水平。(文/图 记者 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