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百战多 自力更生为报国

图为胜利炼油厂开工动员大会。(资料图)

 

1966年初春,一支浩浩荡荡的石化建设大军冒着凛冽的寒风开进了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辛店南5公里的大虎山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石化会战就此拉开序幕。
  此时的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十分迫切。大庆、胜利两大油田的开发建设,初步解决了油源的问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但原油产量的逐步增加并未解决华东地区的用油问题,石油产品供需仍然紧俏。建设一座炼油厂,就近加工胜利原油,迫在眉睫。而炼油厂建在哪儿呢?
  当时国际风云变幻,党中央提出了提高战略纵深,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对于炼油厂这样的战略目标,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选址在大虎山下的桃花峪。
  桃花峪,名字很好听,可当时这里是一个乱石遍布、沟壑纵横、古墓成群、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既没有厂房、食堂,又没有水电设施,偌大的山坡上下,不但没有一条通畅的山路,就是连乘凉休息的树荫都无法找到;到了晚上,漆黑一片,狼嚎怪叫,无人敢行。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会战的建设者们陆续奉命来到现场后,一不问吃、二不问住,自己动手,先生产、后生活。没有宿舍,就借住附近农村民房,每天步行五、六公里到厂区上班工作;没有厂房,就自己动手盖起简易平房和工棚,组建起金属构件预制场、混凝土构件预制场、管道预制场和设备拼装场;没有食堂,就捡来三块大石头,在荒山坡上埋锅做饭;没有道路和水电设施,就自己立杆架线,安装管线,自己修筑道路;没有运载机械,就手拉肩扛,把几百吨的设备用人力运到现场。当年会战职工编了个顺口溜,广为传颂:大虎山下建炼厂,施工场地野茫茫;沟壑横贯无桥过,羊肠小道车难上;锅碗瓢盆震天唱,天当被褥地当床;战天斗地五十天,三通一平易羊肠。
  很快,这里就成了一片忙碌的建设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打桩的爆破声,此起彼伏。建设者们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炼油厂,为祖国早日解决用油问题。
  装置基础建设,一般是挖坑埋桩打基础,需要56个月的时间,影响工期。建设者们集思广益创造出爆扩桩新技术,先用钻机打个十几二十米深的洞,塞入少量炸药引爆,将周围的土层压缩,形成一个一米见方的空洞,再在其中浇筑钢筋水泥,一个基础的承重桩就建好了。爆扩桩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仅仅24天时间,就干净利索地完成了1179根桩基、原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基础施工,省工、省料、省时间、省投资,为设备的安装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在设备安装中,克服场地狭小,设备拥挤,多工种交叉作业等困难,大胆创新,科学地采用了深度预制、大面积综合整体吊装的施工新工艺,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变现场施工为预制场施工,变多工种交叉作业为平行作业,变多次吊装为一次吊装,不但提高了施工水平,而且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过去有句话叫:“炼油厂,一大串,炉塔泵器罐,中间连管线。为在发展炼油新工艺、新技术、节约投资、降低能耗等方面闯出一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式炼油厂建设道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建设者们在吸取当时国内外的经验后,大胆打破常规,采用29项新工艺、新技术,尽量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工艺管线,创造性地把常减压、催化、焦化、电精制、吸收稳定等数个装置集中在一起建起来,从而实现了物料、能耗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是全国首套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联合炼油装置。
  从196641日破土动工到19678月,炼油厂的建设者们,排除技术封锁,苦干加巧干,用1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土石方150万立方米,砖石砌体79000立方米,安装工艺管线146公里、工艺设备572台,机动设备697台,铺设电缆152公里,修建厂内铁路12公里,建成了以大型现代化联合炼油装置为主体的6套生产装置及其系统配套工程、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炼油厂,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胜利凯歌,创下了国内第一流水平,闯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式炼油厂建设道路。
  196791日,炼油厂引油投产,同月30日生产出合格油品。当炼制好的石油产品,通过一列列火车运往祖国各地,支援各行各业的建设时,在大虎山下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个民族的自信与豪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今天的齐鲁石化炼油厂已经是拥有四十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年加工原油能力1300万吨的大型炼油企业,技术先进,加工手段齐全,是全国高硫高酸重质原油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沥青、硫磺生产基地之一,50余年来炼制原油超过3.6亿吨,为国家建设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记者 王斐)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