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台风“利奇马”已是第四天,细雨不停。齐鲁石化炼油厂,一辆满载25吨180号低硫重质船燃油品的槽车不惧风雨,整装待发。这是自8月8日以来,从齐鲁石化连续驶出的第3辆槽车,标志着低硫重质船燃项目进入稳定性试验阶段,为下一步行船实验夯实了基础。
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为减少船舶燃油的排放对海洋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在2020年全球范围内,强制推行船舶燃油含硫量小于0.5%的决议。随着“全球限硫令”的出台,齐鲁石化开发180号低硫重质船用燃料油迫在眉睫。
接到180号低硫重质船燃的开发任务以来,齐鲁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石油所所长许金山带领相关技术人员经过了近两年的探索和小试,确定的低硫船用燃料油生产配方、技术方案得到总部高度认可。研发期间,研究院在公司科技处协调组织下,在炼油厂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台架试验,在此基础上,考察低硫重质船燃产品耐久性的放大试验交给了齐鲁石化。项目负责人张红宇首当其冲,积极优化方案,从调油场地的选择到装车出库,从调油设施的评估、验收、确认到分析数据的整合,全程跟进指导,确保稳定性试验准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精准无误。
7月18日,总部科技部在齐鲁石化召开项目对接会,摸底项目进展实施情况,最终确认:齐鲁石化研发的船燃项目,目前为中国石化系统内低硫重质船燃开发较优配方,应尽快进行放大原料的生产,至上海海事大学进行对接耐久性运行试验。7月19日,耐久性试验对接完毕,研究院石油所、测试情报室相关项目组进入应战状态。7月29日,公司在炼油厂组织召开低硫船燃生产协调会,决定由研究院组织牵头,负责开展200吨低硫船燃试验料的生产,严格按总部要求,8月10日前生产到位。
连续20多天,该院分析人员都随时待命,无论晚上还是周末,只要采集、调配的样品送到,大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数据,全力保障船燃项目的顺利进行。仅石油所分析组配合出具分析数据262个,1张分析单,就涉及多种原料,粘度、硫含量、闪点等分析指标达13项。8月6日,第一批低硫船燃生产出厂,8月8日,全部分析指标均达到中国石化的内控指标,当天下午,第一台满载180号低硫船燃的槽车奔赴上海。
“180号船用燃料油的特点是粘度大,胶质、沥青质多。实际应用中发热量大、燃烧性能好、储存稳定、腐蚀小、适用范围广,是大马力、中低速船舶柴油机最经济理想的燃料。”密切关注项目进展的研究院副院长李留忠信心满满:“低硫船燃交给齐鲁石化研发、生产,丰富了公司产品结构,在改善环境和市场前景上都极具潜能。为了打赢这一仗,我们将全力以赴。”(毛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