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六个环节 推动人才强企

齐鲁石化举办专场校企合作座谈会,公司党委书记张绍光出席座谈会(左三),并与高校教师面对面交流。

2019年毕业生参加公司面试。

公司外派员工韩克林(左)、徐海涛(右)正在科鲁尔公司调整生产装置的指标参数。

公司利用班组小课堂开展精准培训,学习事故防范知识。

公司腈纶厂技术员冯星(左)横向交流到塑料厂学习。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齐鲁石化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抓实“引进、培养、选用、交流、激励、评价”六个环节管控,使其成为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转化剂”和“驱动力”,构建了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打造出一只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解决了人才队伍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难点问题,为齐鲁石化率先打造两个一流,推进基业长青提供了人才保障。

人才引进

满足需求做好储备接续

近年来,随着地炼企业竞相崛起,各地“人才新政”陆续出台,地炼企业凭借着优厚薪资和福利待遇,不断对齐鲁石化人才引进工作带来冲击。

作为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传统炼化企业,由于用工总量较大,2011年至2017年,公司连续7年未引进新员工。而公司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实现炼化一体化规划发展的刚性需求,对精英型、创新型、知识型、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根据总部下达人员引进指标,公司综合分析人员结构、岗位余缺、接替储备等情况,按照“企业缺什么,人才引什么”的思路,科学引进人才。

同时,公司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把“梧桐树”栽到“凤凰”身边,借助地方政府招聘平台,积极参与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招聘活动,并启动校园人才招聘计划,圆满完成了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落实人才强企工程计划,确保人力资源正常接替。

2018年以来,公司先后招聘引进大学生61人,其中,研究生30人,985211高校毕业生7人,较好地完成了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及时补充公司急需人才,使人才梯次更趋合理。

人才培养

精准培训激发创新潜能

公司加强实操训练、导师带徒、业务竞赛、应急演练、仿真模拟、在线学习“六项训练”,重点选树一批装置操作骨干,着力培育一批“一岗多能”人才,培养流动一批一线补充力量,培训提高一批生产操作主力,分类储备一批优秀青年骨干的“五个一批”培训计划,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干部员工队伍。

公司以安全生产为导向,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印发《齐鲁石化精准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员工培养锻炼计划。十三家重点生产、辅助生产单位共确定重点培养人员2687人,占公司在岗人数的19.66%。针对公司装置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与事件、非计划停工等问题,采取班组小课堂、事故演练等形式,及时制作问题案例PPT并组织班组员工开展培训,培训17867人次,其中培训承包商1641人次,共查出安全隐患和杜绝事故2936起,推动了公司生产经营安稳长满优运行。

“两个百人培训计划”,打造高标准团队。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公司细分专业领域,分层分类开展轮训,利用聘请专业领域资深专家授课、专题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集中开展科级干部、业务骨干两个“百人培训计划”,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定制化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完善“上挂下派”交流机制。选拔三批共75名年轻干部,在机关与基层间挂职锻炼,拓展视野增强才干。

围绕引领公司未来发展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组建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主要生产厂、销售部门的专家联合攻关团队。每年优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担任团队或技术负责人,瞄准企业发展需求和科技瓶颈难题,开展跨学科创新攻关。2018年以来,公司在各类创新大赛中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团体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公司员工获个人金奖4枚、银奖5枚、铜奖8枚。

人才选用

多维识才优化结构配置

按照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适应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着眼“高精尖缺”,确立了新时代公司“伯乐”标准,用新标准识别、甄选出具有良好素质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员工。重点在生产经营科研一线、核心专业领域选拔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利用“加长板凳”“先进后出”等措施,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采取破格提拔、竞争性选拔等措施,打破论资排辈,对德才兼备、担当负责的年轻干部适时大胆启用、破格重用,促进优秀年轻干部尽快脱颖而出。

注重结构优化,优化配置人员。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在处科两级机构选择部分单位,试行党政一肩挑的正职设置,在实现精简配置的同时,提高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重合度。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建立分级培训体系,强化党群干部“党建+”意识和行政干部“+党建”意识,培养既懂党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2018年底,公司“70后”处级干部64人,占比36.2%,比年初提高9.2%。科级干部新提拔70人、副提正96人,新提拔人员中,“80后”年轻干部27人,科级干部队伍中“80后”总量达116人。

人才交流

有序流动拓宽内外平台

加大高层级专业职位设置和选聘力度,让专业人才成长有路径、干事有舞台。优选专业人才加入主营业务科研或项目团队,促进专业与主业融合,鼓励优秀人才跨专业跨岗位复合发展。选派公司优秀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活动,开拓视野,了解掌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最新成果。先后从企业选派19名优秀人才到总部机关、地方政府挂职锻炼,推进公司外部人才互派交流。

今年,齐鲁石化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支援海南炼化乙烯项目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生产和人员实际,目前正准备选派两批人员支援海南炼化建设,以此持续支持中国石化改革发展建设,盘活公司人力资源,积极助力员工的个人成长。

骨干人才轮岗锻炼,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坚持开展领导干部轮岗或交流,加大机关和基层之间、基层之间党群和行政领导干部双向交流力度,优选干部到难度大、任务重的岗位培养锻炼。通过重点项目结对子、参与专项工作、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压实锻炼内容,丰富工作经历,提升工作能力。利用“上挂下派”“横向交流”等方式,加大干部和骨干人才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交流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年轻干部、骨干人才综合履职能力和水平。

今年61日,公司启动第三批人才交流培养计划,25名科级干部和25名骨干人员,通过“上挂下派”“横向交流”的形式,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培养。

人才激励

多劳多得激发内生动力

对标人才市场价位,根据岗位价值、人力资本价值、业绩贡献等逐步推动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薪酬水平与市场价位接轨。加强对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核心人才、新引进员工的弹性福利计划,合理提高薪酬水平。试行高层级人才协议薪酬或年薪制分配模式,逐步向市场化价位靠拢。

落实奖励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激励政策,加大公司科技进步奖和专利奖励力度。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和专利,给予对等金额配套奖励。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科研立项、成果评奖、成果署名等政策,落实科研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加大项目提成、成果转让分成、激励性年金等中长期激励力度,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截至目前,公司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名,全国技术能手5名,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1名,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1名,临淄区首席技师2名,集团公司技能大师1名,集团公司突出贡献专家13人,集团公司三个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15名,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23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93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55名。

人才评价

完善机制提升竞争优势

结合人才强企工程推进计划,整体考虑、同步设计人才绩效考核方案,科学设置人才激励专项考核指标,切实发挥绩效考核激励和导向作用。修订完善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与奖金分配、薪酬调整、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评优评先和培训开发等挂钩,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进一步激励新担当新作为。

打造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机制,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改进考核方法,科学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绩效贡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考评连续处于“末档”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在两级干部中开展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突出问题查摆整改,引导教育干部对照“十五种具体表现”深刻反思、自查自改。加强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规范开展选人用人工作,加大选拔任用工作检查力度,形成鼓励担当作为、崇尚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

通过抓实六个环节,公司提出了人才规划,建立培养标准,明确发展方向,落实管理政策,搭建成长平台,构建了全视角生才、全要素聚才、全流程理才、全方位用才的人才全链条封闭管理机制,促进形成人才政策环境和制度优势,实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

此外,近三年来,公司还通过积极盘活内部人力资源,累计有2808人次主动走出去承揽业务,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3.28亿元,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双发展”。同时,有效解决人才队伍突出矛盾和体制机制难点问题,助推了企业效益提升。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