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专业融合提升工作效能

4月份,齐鲁石化炼油厂全月加工原油102.2万吨,烯烃厂小时乙烯产量达102吨,首次实现了“双102”目标

 

图为炼油化验室北区化验室环保班班长卢刚林(右)正在给白班副班长刘品(左)讲解滴定后试管内液位的读数方法。(记者孙淑芸 摄)   

齐鲁石化检验计量中心自2018年11月21日优化重组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敢于先试先行,改革的步伐一直未曾停歇。通过开展岗位合并、区域优化,培训职工一岗多能等方式,破解人员骤减、工作量增多等瓶颈问题,持续增强为生产服务的质量,实现“每一个数据都是承诺”。

合并同类项 精简基层组织  

原热电化验室存在退休人员多、工作量大的实际困难,检验计量中心根据业务相似、区域相通的原则,将其优化整合,包括科级干部、技术人员、分析人员在内的29名员工重新分配。将煤分析岗位整合到有相同业务的二化化验室,水质分析和油分析的岗位人员和3名技术人员及业务、器材全部整合到氯碱化验室管理。4月1日,相关人员正式走上了新岗位。“虽然之前大家不是同一个车间,但是工作流程基本一样,分析质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二化化验室主任杨同森把他们当成家里人,提前准备好休息间、更衣橱等物品。  

同时,取消了只有4名员工的二化化验室储运分析班。人员及其它分析任务按照属地原则整合到烯烃塑料化验室。  

“此次优化整合涉及到4个车间的40多名干部员工,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已经融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我们大胆启用跨专业任用干部,打破专业界限,促进了专业的深度融合,既盘活了资源又提升了工作效能。”该中心综合人事科科长周万里充满信心。

精准培训 实现一岗多能  

检验计量中心成立之初有1031人,890人是一线员工,2019年将有95名员工自然退出,其中90%是操作人员。提升员工“一岗多能”技术水平,弥补人员不足的精准培训势在必行。该中心组织骨干力量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培训方案。  

氯碱化验室根据技术骨干的业务特长,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进行细化分工,轮岗培训过程由各班组长监管,培训效果由分管技术人员通过盲样考核、平行样测定等多种质控手段进行评定,确保轮岗人员胜任岗位要求。环境监测站通过导师带徒和员工特色讲堂等培训方式,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水质监测班高级工程师孔健、高级技师李喜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他们二人为导师以点带面对水质分析班全员进行轮岗培训;综合监测班以高级技师肖全成、陶湘冰、质量监督员田文利为导师,对环境空气、环保设施异味处理装置的采样、分析、监测工作进行培训。“想问的、想学的,在轮岗培训中都能找到答案,还可以跟同事们探讨交流,收获满满的。”参加轮岗培训的环境监测站员工周洁很是感慨。  

该中心广开人才晋升通道,鼓励并支持职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近期,9名职工报考了中国石化统一认证的高级技师,目前正在积极备战准备迎考。从4月25日开始,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青年骨干业务培训班,培养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担当重任。

打破区域界限 提升工作效能  

该中心在打破区域界限、实行人员跨单位交流上做文章,选派技术精湛、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首吃螃蟹”。这些人员将不再局限于只在一个化验室,每天面对重复、单一的工作,而是到其他化验室学习不同的知识提升自身技能。例如,烯烃塑料化验室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橡胶化验室,了解掌握成品橡胶的分析方法等,为今后的大岗位设置做好铺垫。中心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方案措施,落实考核规定,确保新模式顺利实施。  

针对某些岗位还存在只有少数人会操作的垄断现象,该中心统筹规划,改变人员设置方式,不再限定具体岗位,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掌握所有样品的操作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缺失与工作量增加的矛盾,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我们按照集团公司三项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和公司具体要求,以‘三定’工作为主线,岗位人员动态优化的脚步还将持续深入下去,为实现‘大岗位、大班组、大化验’而努力。”该中心主任俞德银说。

(记者 孙淑芸)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