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没有安享晚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回顾往昔荣光,而是依然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生活的美好,思索、研究,永不停息他的试验,永不止步他的求知与探索。读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事迹报道,仿若置身春日阳光中,温暖、感动。
在近日集团公司举办的事迹宣讲会上,陈俊武院士在答谢辞中抚今追昔,用“感谢、无悔、祝愿”三个关键词,真情表露赤诚之心,其境界、品行,像一束光,映照生命的光辉,引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无悔人生。
陈俊武院士创造了炼油化工技术领域多项“共和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在诸多科研成果背后,是一颗爱祖国、爱石化的赤诚之心。正是源于内心对国家富强的希冀,他心甘情愿投入全部精力,研究新技术,填补新空白。
但凡一个纯粹干事业的人,必定是心怀抱负,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燃烧火一般的激情。如陈院士所言,“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奉献科学的准备了。”
石化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从陈院士身上,学习他的大爱情怀,做一个忠于信仰的人,视野开阔,心底宽敞,境界高尚,思想纯净,以这样的胸怀和心境,将无惧无畏任何困难的阻挡和羁绊。这是个变革创新的时代,我们的企业也在深入推进改革,各种利益分配和岗位调整,也会引发部分员工一时的困惑,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当其冲、身先士卒做表率,做改革的先锋队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齐鲁石化炼油厂加氢精制车间主任夏恒,曾是氯碱厂环氧车间的主任,2013年在环氧车间关停后,带领93名原车间职工成建制转岗到炼油厂。当时许多职工对转岗心生顾虑,夏恒就说了一句话,“我和大家一起去”。此时的“同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党员干部走在前头,带给职工们的便是踏实和信任。
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1961年,陈院士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他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历时4年艰苦攻关,位于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
在陈院士持续不断研发之路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类专利授权,成绩斐然。在其辉煌的背后,是他多年潜心钻研,满脑子数据与方案的累积与酝酿。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陈院士的辉煌履历,无不显现着他对待工作的责任与使命,勇敢与担当。没有历经风雨的洗礼,怎会有破茧成蝶后的飞翔?
这是一种科研态度,也是从业习惯,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金钥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探求到科技的神奇和奥秘,揭开谜团,通往真知、真理的彼岸。
陈院士在事业上开创先河,不断推动石油石化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功勋卓著;在生活中,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显现做人的高贵品格,大师风范,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体味。
“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陈院士考量自己的方式,也完全适用于所有人,在名利得失之间,以这样的方程式便可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他选择清贫、平淡、朴实、简单的生活方式,选择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项目上放弃署名,选择捐资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选择在党的重要纪念日多交一份党费,选择全力资助考上复旦大学的学子……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宽厚,方能容纳百川;良善,才能利己助人;把人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与国家,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方能永葆干劲和激情,坚守一名优秀石化员工的本色。
也许我们无法像陈院士的人生如此灿烂辉煌,但小草也可以带来绿色的芬芳和清凉,我们平凡,一样可以为石化大厦添砖加瓦。装置控制室的灯火,映照过我们认真操作的专注,装置上平稳运行的设备,陪伴我们从黑夜走向黎明,把工作做到极致,既是我们能力的体现,个人价值的证明,也是职业生涯中一份珍贵的记忆,日后的每一次回首,终将难忘甘苦与共的岁月。
当前,面对公司“推进基业长青,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景,面对“率先打造两个一流”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想齐鲁石化好”变为敬业爱岗、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永远不放弃学习,不停止努力,持有一颗年轻进取的心,探索求知的心,激发创新的永恒动力,即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绽放自己的光芒。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春华秋实、耕耘不止,不问收获、无愧此生。他是一座灯塔,驱扫阴暗与雾霾;他更像一面旗帜,指引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