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吨乙烯开工35周年故事会(塑料厂)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作为一名齐鲁乙烯建设的普通亲历者,回顾乙烯工程建设中的激情岁月,回味平凡建设者的点点滴滴。将35年前形成的好作风、好经验,好传统,继续在今天发扬、继承,我认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齐鲁乙烯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四大乙烯之一,国家投资70亿元。1978年筹建,1981年缓建,1982年恢复建设,1984年正式开工,共计5万名来自全国的建设者历时三年建成。当时齐鲁石化9名领导有4名靠在乙烯工地建设现场。

乙烯建设的工程量也非常庞大:60多千米的排海管线,100多万米的地下管道,500多个大型球罐,18000台各类设备……据说光是焊条就用了6万吨。

那时乙烯工地上是人山人海,现代化的设备、传统的独轮车各展风采。大家喊出了最响亮的口号:人生能有几回搏!来自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骨干汇集一起,租住在金岭、王寨、堠皋、湖田,很多人干脆住在工地上的工棚里。那时没有节假日,人们都知道,乙烯工程早一天建成,就可以为国家创造产值783万元,拖后一天就要多偿还利息4200万元。下大雪交通车停运,人们步行来上班;为工程推迟婚礼的、家中农忙顾不上收麦的、亲人去世没看上最后一眼的也不是个例。

当时人们上下班全都去挤公交车,办公室没有空调,就是电风扇。山上蚊虫多,晚上值班的时候加个蚊帐抵抗袭扰。那真是:数九寒天与寒星做伴,高温酷暑和蚊虫为伍的岁月。我当时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描述感受和实情:上联是:人人称师傅,各个带饭盒;下联是:天天挤汽车,回回没有座。横批是退休为止。

创业艰难百战多,唯有豪情多壮志。时任乙烯建设指挥部指挥、公司副经理徐吉亨,四处奔波跑坏了一辆吉普车。为协调超大设备从青岛港运回齐鲁,他起早跑济南,在交通厅厅长办公室门前等汇报,早餐就是一个简单的烤地瓜,被省长称为山东省最忙碌的人;时任烯烃厂厂长孙崇善每天早来晚走,试车期间儿子在辛店结婚,依然在现场忙碌;塑料厂第一任厂长蔡厚昌家在汞山,距离工地仅1公里,两个月没有回家;王润秋副总师忙到半个月没时间刮胡子……这些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齐鲁乙烯工程建设,改变了很多人的轨迹和命运。很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从此走进了现代化的国家重点企业。同时也改变了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经济结构,增加税收和就业。在齐鲁石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祝福辛勤付出的人们:珍惜岗位、敬业勤奋、为齐鲁石化的基业长青做贡献,做一个幸福、阳光的追梦人。

 

愿为石化献年华

口述塑料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车间工会主席张弢整理记者马连军  

我是19897月参加工作,全程参与了塑料厂线性装置的建设、试车与开车过程,见证了线性装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10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在当时是全国第二套、中国石化第一套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于199010月实现投料开车。当初开车后的主打产品是薄膜料7042。这个产品当时一经产出,因为需求旺盛,立马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说真的,那时真有躺着也能赚钱的喜悦。国内同行包括中原石化、天津石化、广州石化、茂名石化等公司,也是纷纷派人前来学习齐鲁的先进经验。每每看到他们那种尊敬的眼神,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作为齐鲁石化人的自豪。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齐鲁石化的辉煌,一路伴随鼓舞着我们高歌向前披荆斩棘。

但是辉煌只能代表过去。2000年开始,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全国线性聚乙烯装置陆续上马,加上市场竞争、用户苛求等多重影响,我们的拳头产品7042开始亏损,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如何实现扭亏为盈、在石化行业立足生存,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实际的难题。我们选择了一个字:“变”。提高技术,积累经验,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经过市场调研,在厂技术科指导下,陆续开发了高透明薄膜料QLLP01和专用薄膜料QLLF202003年我们在干法操作状态下再次成功试生产了高密度产品7006M6084;中密度产品714971502004年我们进行了冷凝态适应性改造,新上造粒机组,满足了各种牌号的后续造粒需求,实现了冷凝态操作,将装置产能由6万吨/年提高到10万吨/年,降低了装置的生产成本。

前进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20072009年,我们多次进行冷凝态下滚塑料产品的试生产,但因为种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有人就说,线性装置冷凝态只能生产低密度牌号,产中密度、高密度产品那是在馒头锅上做面包,不切实际。但是厂副总工程师兼车间主任赵英奎斩钉截铁地说:“困难不可怕,因为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我们不断技术改造、优化操作参数、克服装置运行瓶颈、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终于在2011年实现了滚塑料产品的稳定生产。在此基础上乘胜追击,于2015年开发出了高刚性滚塑料444及高熔指滚塑料337,最新的产品价格显示滚塑料每吨多盈利700多元。

今后,我们将立足于新产品的高质量、高负荷稳定生产,多创效益,为齐鲁石化“率先打造两个一流”做出老装置的新贡献!

 

选择了高压就是选择了奉献

口述塑料厂高压聚乙烯车间副主任朱国庆整理记者赵颖慧  

199757日,我和同事们一起,从临淄乘坐长途汽车,到达省会济南,在济南倒火车奔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到哈尔滨后又马不停蹄地转乘长途客车,几经辗转,终于在34个小时后抵达大庆石化。

428日,作为齐鲁45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配套项目之一的高压聚乙烯装置,正式开工建设。当时刚从塑料厂苯乙烯车间调入高压车间的我,经过专业培训后,就和新同事一起分批赶赴大庆石化高压车间,开启跟岗实习的新征程。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火车票紧张,从济南到哈尔滨仅有三分之二的同志有座,大家就轮流坐。当时的高压车间主任王浩水、书记王衍青,没单独买卧铺票,而是和大家一起坐硬座。

实习时,大庆石化技校正因生源减少,部分教室出现空闲。我们就租住了技校三楼的三个教室和一间办公室。男同志分配了两个教室,20个人住一个屋。女同志约15个人住一个教室,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约8人住一间办公室,全都是上下铺。5月中旬以后,大庆进入雨季,有一次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我们住的三楼是顶楼,防水不好,雨天“屋外大下,屋内小下”,我们就把床拖到不漏雨的空隙处,在地上摆满了脸盆接雨水。

从技校到大庆高压车间约有5公里的路程,车间买了5辆自行车,我们21辆,每天骑车去上班,无论白天黑夜,风雨无阻。我们在技校食堂吃饭,101桌,菜的口味跟山东差不多,但主食是米饭。山东以面食为主食,一下改为米饭,虽不习惯,但大家都尽力去适应。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压人争分夺秒地学习技术知识,没有人叫“苦”。

实习归来后,装置转入建设阶段。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建设速度,在19983月至11月期间,我们工作5285,没有周六周日。每天早8点上班,一直干到21点。春秋季节还好,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工作服的后背从没干过。工作服被有碱性的汗水长时间浸渍,有时感觉后背发痒,一用劲,上衣后襟就会被撕裂。当时的塑料厂总工程师王洪涛看在眼里,给每人加发了两套夏季工作服。

那时候塑料高压人加班无数,但因为资金有限,很少兑现加班费,但是从来没有人嫌收入“少”。

19981113538分,高压装置反应器注入引发剂,产出合格产品。开车成功后的第一年,装置共开停车70余次,开个9天的周期都很难。一停车就处理振动、仪表、电气等方面的问题,检修有时会遇上三天三夜、五天五夜的连续奋战。面对连续奋战,没一个人喊“累”。倒过班的职工都知道上夜班很累,连续几天几夜能不累吗?不说累,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要喊了第一声累,其他人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全部倒下。

由于高压装置反应器压力为250兆帕,是子弹出膛压力的30多倍,为防范风险,高压反应器被60公分厚、2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防爆墙包围住。生产期间,防爆墙内不允许人进出。与这么高的压力日夜“相伴”,高压人没有喊“怕”。

为了装置早日建成、早日投产、早日稳定,在齐鲁石化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塑料高压人倾洒下汗水、全力追逐梦想,谱写出了一曲曲奉献之歌。而一代代高压人以实际行动锤炼锻造出的高压精神——“选择了高压,就是选择了奉献”,作为战胜困难的法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塑料高压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