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吨乙烯开工35周年故事会(热电厂)

今年是30万吨/年乙烯项目开工建设35周年,热电厂作为30万吨乙烯的动力生产和供应中心,也迎来了35岁生日。35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热电厂利用这35年,走过了一条攻坚克难、不同寻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建设发展之路。

建厂之初,这里是一片荒山,第一代热电人发扬“千言万语联系工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千辛万苦完成任务”三千精神,在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号发电机组。

经过35年的发展,现在的热电厂,应该说发生了沧桑巨变,这种巨变沁入了热电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建厂之初的一炉一机,到拥有1412机及与之配套的燃料、输电、供电、脱硫、脱硝、除尘等系统,当前锅炉总蒸发量4740/小时,发电能力525兆瓦,供汽能力3450/小时,担负起了向齐鲁石化全部炼化装置供电供热的任务。

要讲变化,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唯一不变的是从建厂初期就传承和发扬的“三千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传家宝”。

热电厂刚开始建厂时,我家还住在老区橡胶厂,每天只有一趟班车接送我们上下班。那时新区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厂南路还在修建之中,每到下雨天就不通,我们只好从基建指挥部步行几公里走到厂里。

我们车间有74名职工,挤在两个大的房子里办公,当时“三查四定”、制度标准编制等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都需要在这两间房子里完成,大家挤在一起,能有一个小马扎坐就感到很满足了。

当时实在是忙,白天工作干不完,就晚上加班干。晚上不回家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我回家,家里人见到我开口就说“你怎么回来了?”搞得我好像不是这个家里的人似的。

在班上,晚上加班时间长了总得要休息一下,但是没有床,大家就把方凳拼成一个长条,在上面休息。说到吃饭,那时没有食堂,厂里就给我们74个人配了一套液化气炉、一个锅,大家就从家里带饭用炉子热热吃。为了节省吃饭时间,我就吃面包,这个不用热,那段时间天天吃,到现在我一看到面包,胃里就直反酸水。

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经过艰苦的努力,所有的工作都按照控制点完成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要么迎难而上,要么退缩不前,就这两条路。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就只有“迎难而上”这四个字。

记得基建接近尾声时,上级要求电气专业首先要做好投产准备,为啥?因为装置开工要用电,电气装置要发电,我们是热电厂投产的第一个项目。当时齐鲁石化经理李毅中要来剪彩,厂里要求我们做好一切准备。设备保运这是第一位的,但现场的卫生垃圾也要清扫,设备要擦干净,地面要清理干净,这是最起码的。但就是这样,条件也不具备,由于地下管网没有铺到我们这里,所以没有水。当时真的很犯愁,但当大家都在想怎么能搞到水时,天上突然雷声大作,下雨了,真是老天也眷顾我们。于是就在当时基建时挖的一个坑里铺上塑料布,就用这坑里的雨水把设备和区域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擦拭和打扫。

李毅中来到时看到干净整洁的现场很高兴,我们也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想,遇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时我们在安装60多面电气开关柜时,因为那时是计划经济,需要国家下达计划,但等国家下达计划,开关柜造完运到这里,再做设备基础要耽误很长时间,我们就想先做基础,等设备一到装上就行了。

但是想法始终赶不上变化快。国家计划下达到南方一家开关厂制造供应电气开关柜,联系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提供的型号他们做不了,最快要等明年。

当时厂里真是着急了,就决定派我和同事老刘一起去广西商讨这个事。上午才告诉,我们下午就出发了,买不上坐票就先买站票上车,我们两人一直站到徐州才等到一张坐票,两人就你坐一会儿我坐一会儿,轮流坚持了30多个小时到了武汉,再经过转乘车来到开关厂。

“办不了”,说明来意后,对方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也是心急如焚,就缠着那位负责人,好话说了一火车,最后他被我们的诚意感动了,就把这件事批复给了下面的一个部门。拿着条子找到这个部门后,还是一句话“办不成”。我们好说歹说,最后总算是答应了,但要修改图纸,还说只能晚上干,白天还有其他工作。我就告诉他这个活儿我来干,你来把关和签字。刚说定了,具体负责这个事的那位同志又说,孩子上学没人接送,没法干。我和老刘一商量,告诉他这事好办,孩子我们来接送,图纸我们来改,这事儿才总算解决了。

在这期间,我和老刘两个人每天出差补助是1元钱,就都拿出来给孩子买好吃的。那位同志被感动了,图纸也就很快改好送去制造了。后来,我们也成为了朋友,走时还要送我们到桂林去玩。我们哪有心思玩,家里还急等着呐,买上火车票就往回赶,直到这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

讲到这里,我感到这“三千精神”是实实在在的,他在每一个阶段都在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习总书记说:幸福是靠奋斗得来的。我真是感同身受。热电厂已经走过了35年,看到经过两代热电人的35年的努力奋斗和发展,看到了这么漂亮美丽、智能现代化的大型发电联合企业,我们真是感到幸福和快乐。

 

30万吨乙烯奉献青春

口述原热电厂煤炭管理科科长兼党支部书记吴龙江整理记者赵颖慧

1980年,22岁的我来到齐鲁石化公司。198441日,我参加了30万吨/年齐鲁乙烯项目开工建设大会,当时的齐鲁石化团委书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的杨传堂,在大会上给青年突击队授旗。从那天起,热电厂团委组建了一个大的青年突击队,各团支部组建了多个小的青年突击队。

19859月,整个乙烯工地热火朝天,热电厂承担了11万千伏的丙西线建设任务。我以一名青年突击队队员的身份,和老师傅们一起,接下了高压线架设工作。我们先伐树,之后,每间隔1020米站立一人,一起背起直径为24毫米的高压线,在每人肩负近100斤的情况下,慢慢爬向汞山或北山山梁,合力架线。饿了,就在山上吃自己带的冷饭,遇到雨天浑身是泥也没人抱怨。我们300多个人干了10多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1500多米高压线架设工作。

19856月,乙烯变电站到湖田水源地要铺设6千伏架空线,需每隔50米挖一个电杆坑。电气队团支部突击队员和老工人师傅一起,冒着酷暑挖电杆坑。男同志一天挖两个坑,队里的一位女同志徐晓燕也一天挖两个坑。我们挖坑挖到很深的时候,人上不来,就请队里另一名女同志给我们用绳子往下递水喝。有时挖坑立杆时下雨了,电杆坑在顷刻间就变成了泥水坑,我们一身泥,男女都分不清。有时有的同志正在电线杆上架线,就下起雨来,由于上下杆固定用的脚扣遇到雨水会打滑,雨天下杆很危险,所以下雨时架线的同志都“挂”在电线杆上等雨停,保证乙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用于“86.7”乙烯一期工程开工投炉点火的架空线,是沿着公路架设的,有被车撞的可能。19866月,热电厂厂部和党委把“西变到湖田水源地的6600米地下电缆紧急铺设任务”交给了团委。团委组织各个团支部组成大的青年突击队,从西变往西6.6公里铺开挖电缆沟。土地面还好挖,遇到地里是石头沙子的,一镐下去就是一个白点,根本刨不开。我们就换钢钎、锤子,一点点地把地面凿开。青工蔡东海,在刨石头地时用力过猛,镐子的木头把劈了,木头茬一下扎到他手里,鲜血直流,大家劝他赶快回去吧,他到附近卫生院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干活。

地下电缆要穿过6条公路。为了不影响公路通车,热电厂集合23个小伙子组成“夜间突击小队”,晚上12点后把柏油路从上到下一层层破开,挖出沟,把10米多长的铁质电缆管放下去,再一层层填上土、石头、水泥等。累了、困了,大家就轮流上,确保工作不停。

经过40天的顽强拼搏,我们挖出了2600多立方土,完成了地下电缆紧急铺设任务,保证了“86.7”乙烯一期工程开工投炉点火控制点的实现。干满40天的突击队员,每人奖励一身长袖长裤运动装。不满40天的,每人奖励一身短袖短裤运动装,除此以外一分钱没有。后来,这个工程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重点建设青年突击工程。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乙烯工程建设期间,热电厂青年突击队先后承包了十多个青年突击工程,义务劳动达140多次,为国家节约投资500多万元。热电厂青年突击队被中石化授予“新长征”突击队称号,我本人也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

记得当时我们有句座右铭:“人生能有几回搏?为30万吨乙烯奉献青春!”这句话鼓舞了我们,成为了我们那一代青年最大的欢乐,更助我们书写下了自己的无悔青春。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