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5年前,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项目开工建设,从那一刻起,这片土地便开始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绩。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项目开工建设35周年,4月2日至4日,齐鲁石化乙烯开工建设35周年小型故事会陆续在塑料厂、烯烃厂、氯碱厂、供排水厂、热电厂举办,通过亲历者和传承者的讲述,共同回顾了齐鲁乙烯35年来的发展历程,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为齐鲁石化基业长青贡献力量,为美好生活加油。本版将连续刊发部分故事会内容,致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描绘成功实践的延长线
口述烯烃厂厂长朱宏林整理记者夏东明
35年,人类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对齐鲁乙烯来说,却是一段艰辛而不平凡的历程。作为乙烯建设的亲历者,很多事回想起来至今仍记忆犹新,倍感亲切振奋。
我进烯烃厂是1989年,正值检修前保机组稳定运行最后一个月,正赶上裂解气压缩机高位油槽控制阀突发故障。我们这些新来的学生,包括现任的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和烯烃厂党委书记许新,负责24小时排班值守。寒冬腊月,大家身穿军大衣,手拿对讲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玻璃板液位计变化,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和师傅联系处理,这是我和齐鲁乙烯装置初次近距离接触。
从那以后,30年来与齐鲁乙烯朝夕相伴。乙烯装置45万吨改造时,31岁的我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每天和大家爬上爬下,新区所有的塔、罐我至少都得钻上个两三遍,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是日行百里的“神行太保”,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那时烯烃人的工作状态。
有人比喻乙烯装置72万吨改扩建工程,就像在正常生产的乙烯厂区到处布下了地雷阵。集团公司领导用“火山口上搞建设,瓷器店里捉老鼠”来形容乙烯装置改造的艰难。
从2004年7月16日装置停工到10月5日投料开车一次成功,烯烃人用83天时间,相继攻克了急冷水塔油水液位设计错误、反应器导淋断裂、世界乙烯行业首台三元制冷机组设计和实际工况偏差较大等系列重大问题,可以说是一步三个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72万吨/年乙烯改扩建。
开工那段时间,现任公司总经理韩峰(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主任)、现任公司党委书记张绍光(时任烯烃厂厂长),包括烯烃厂干部职工,大家多少个日夜都坚守在控制室和现场。清楚记得,投料那晚我们一晚上没有合眼。当合格乙烯出来后,大家的内心反倒非常平静。我想,这是齐鲁乙烯跻身国内乙烯行业第一梯队“三级跳”后的内心沉淀,更是追求一流精神梦想成真后的宁静。宁静的背后,伴随的是超高压蒸汽放空的嘶叫,是熊熊火炬的闪耀,是建设机械的夜空舞鸣……
集团公司来电祝贺:“齐鲁乙烯二轮改造的成功,历史性地将齐鲁乙烯铸造成中国石化在新时期改革与发展中的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回顾齐鲁乙烯30万吨到45万吨再到72万吨的发展历程,我们如同金庸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挥刀逼住风险隐患,侧耳辨听机遇挑战,瞩目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完成了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新的历史节点,面对百万吨大乙烯的筹建,我们将在齐鲁石化实现基业长青的新征程上,描绘出齐鲁乙烯成功实践的延长线!
难忘45万吨乙烯改扩建
口述烯烃厂生产调度科科长唐迪平整理记者孙万章
1998年乙烯改扩建开车时,我是乙烯装置分离单元的一名室外操作工,为保证45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针对新建三个设备区,裂解车间专门抽调原裂解单元和压缩单元的精干人员30余人,成立了扩建单元,由现任烯烃厂厂长朱宏林任扩建单元负责人。
裂解气干燥器改造更新和干燥剂装填,是45万吨改扩建工程开车关键控制点之一。而装填干燥剂最怕遇到雨天,主体设备扩容施工完成两天来,一直阴雨连绵,检修开车的进度不等人。望着摆了一大片的100余吨干燥剂,时任分离单元主任的王吉平心急如焚,这时王吉平听到可能会有一个白天停雨的消息,立刻向大检修指挥部紧急求援,集中优势施工力量,完成干燥剂的装填。9月12日8点,天空中淅淅沥沥滴着几滴雨滴,近200名施工人员围站在装满干燥剂的铁桶边,随着一声令下,装填工作开始了。
由于干燥剂对水分的吸附力极强,为缩短干燥剂在雨中停留的时间,吊车将料斗一放稳,施工人员就立刻把盛装干燥剂的铁桶盖揭开,同时掀开覆盖在料斗上的防雨篷布,一齐运足力气抬起约200斤重的铁桶,将干燥剂倒入料斗,随后盖上篷布,吊车将满满一料斗干燥剂吊上20多米高的干燥器顶,对准干燥器入口,抽开装料斗底盖,半吨多干燥剂就哗哗地流进了干燥器中。为确保干燥剂在干燥器内分布均匀,每卸下约5吨干燥剂,指挥人员就顺着软梯下到干燥器底部,将干燥剂摊铺平整。就这样,大家在小雨中苦干了15个小时,完成了100余吨干燥剂和约6吨磁球的装填任务。
在清理低压丙烷塔上层11层斜孔板塔盘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这11层斜孔塔盘,每一层塔盘斜孔超过1000个。这些斜孔都被一层富有弹性、高韧度的聚合物覆盖堵塞着,常规的清理工具很难奏效,即使扁口螺丝刀,也需四五分钟才清理干净一个。而且作业空间狭小,坐不得、跪不得,只能低头缩背弓腰蹲着清理,不出一刻钟,就感到腰背酸麻,清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情况汇报给裂解车间青年突击队队长,时任裂解车间团支部书记、现任烯烃厂党委书记的许新,他决定将全部11层斜孔塔盘拆出塔外后,组织更多清理人员在地面作业。厂领导以及20余名突击队员联合清理塔盘一个半小时后,时任党委书记吴耘放下手里的螺丝刀站起身说:“这个活只能巧干,是否可用加氢汽油之类的东西泡一下?”经过反复实践,吴书记提出的方案获得成功:经加氢汽油浸泡后的胶质聚合物犹如泡发的木耳,附着在塔盘上,用高压水枪一冲,塔盘就洁净如新了。
1998年9月27日,45万吨乙烯装置改扩建工程实现一次投油成功,创出当时国内及亚洲同类装置改扩建开车的最好水平。
见证齐鲁乙烯发展壮大
口述烯烃厂裂解车间值班长石文革整理记者孙万章
我1984年参加工作,接着1985年到外地培训。1986年6月,乙烯开工锅炉点火成功,乙烯工程由安装阶段转入全面试车阶段。在临近投料时,为了安全、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我们四个运行班分成两组,一班、二班负责白班,三班、四班负责夜班,我在夜班班组里,曾经连续上了12个夜班,除了在宿舍休息,就是上班。
当年乙烯开车方式是“无乙烯开车”。“无乙烯开车”就是在裂解炉投料后,利用丙烯压缩机及物料自身节流制冷,逐渐降低冷箱温度,先产出混合碳二,利用混合碳二将乙烯制冷压缩机开起来,再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合格的乙烯。整个开车过程非常繁杂,调节起来也非常困难。记得装置第一次引进物料,存在很多风险。上一个班,几乎都在现场巡回检查,不是不累,是有一份责任和压力。当时8点接班,6点就来了,提前熟悉现场情况。就是有这样一股子干劲儿,大家都这么干,没有任何私心。
当时大家都说:“掉上几斤肉可以长回来,影响一天开工,要给国家损失180万元!”所以,当年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有为了乙烯开工推迟谈对象的,有推迟了婚礼日期的,都是铆足了劲儿,用在装置安全开工上,没有这股子劲儿,我们的装置也不可能开得那么好,不可能创出新水平。
1987年5月的一天,我当时正好上班,记得当时是下午5点钟,当乙烯装置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后,外国专家手写了一张乙烯装置产出合格产品的捷报,交到时任公司经理李毅中手里。乙烯产出合格产品得到认可,就连外国专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国的土地上乙烯装置开得这么成功。5天8小时,从投料到生产出合格乙烯产品,只用了128小时,创造了当时世界上同类装置开车的最新纪录,创出了“时间新水平、产品质量新水平、经济效益新水平、安全新水平、环境保护新水平”五个新水平。
2018年12月16日,我有幸参加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颁奖典礼,作为一名齐鲁石化员工我很自豪。接到任务后,开始非常兴奋,很快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这次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代表的不仅是齐鲁石化,而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场采访非常圆满,展示了齐鲁乙烯40年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年,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建设、投产,接着扩建到45万吨、72万吨规模,到去年生产乙烯达到86万吨。可以说,随着齐鲁石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周边炼油化工附加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山东省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职工,我见证了齐鲁乙烯从开工建设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我自豪,我是一名老乙烯,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伴我一生。
不忘初心 勇站排头
口述烯烃厂裂解车间分离工艺组长于健整理记者夏东明
我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经历了乙烯装置45万吨和72万吨两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建设。
有些时间注定一生铭记。2004年10月7日早晨7点36分,在乙烯装置主控室内,时任烯烃厂厂长、现任公司党委书记张绍光宣布乙烯产品合格采出,标志着72万吨乙烯装置技术改造投料开车一次成功。那一刻,我和大家禁不住欢呼雀跃,和当时车间主任、现任公司总经理韩峰共同拥抱祝贺,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有些往事一生难忘。72万吨改造期间,我还是压缩工段二班班长。当时我是主动向车间申请,承担三元制冷压缩机系统施工配合和吹扫开车任务。三元制冷压缩机是72万吨技术改造的关键设备之一,能否顺利开车关系着乙烯装置技术改造的成功与否。当时接到任务后,心中就只有一个信念:不负信任、不辱使命。我白天、晚上泡在现场,查流程、对参数、检查施工质量,反复在段间罐、三元冷箱、工艺管廊间攀爬、穿梭。说实话,这么拼下来一开始还真吃不消,但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节奏,感觉再累也是值得的。
在压缩机开车过程中,设计方美国鲁姆斯公司专家亲自坐镇指导。可压缩机却怎么也稳定不了:只要一开其中一个加热阀门,不是吸入压力高就是吸入温度高,经常大幅度波动,开车陷入困局。我经过反复检查分析,大胆提出了建议:关闭上述那个阀门并永不投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质疑声迎面而来,尤其是设计方专家。我在现场据理力争,顺着该阀的流程,反复给大家解释操作中各个设备压力、温度变化过程以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但大家依然将信将疑。关键时刻,厂领导当场拍板:“就按照于健说的来调整。”很快,压缩机实现了稳定运行,满足了72万吨扩建完成后的生产需要。
有些人值得一生回忆。现在回想那些改扩建的日子,有太多值得难忘的故事。像房炳昌发现三元制冷压缩机返回线倒淋泄漏点、贾广斌发现裂解气压缩机干气密封线泄漏点、王承刚发现裂解气线泄漏点、贾军、王俊宇发现碳二反应器出口倒淋断裂等等,所有影响一次开车成功的隐患,都是因为大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隐患才得以被及时发现并消除。正是因为烯烃人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奋斗,才成就了72万吨/年乙烯装置的顺利建设和开车投产。我作为其中一份子,参与了乙烯装置技术改造工程建设,亲身感受了我们齐鲁人“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和“严细实、信得过”的优良作风。
今天,和大家一样,我认为有责任把这种企业精神传承下去,不忘初心,勇站排头,在公司“率先打造两个一流”、推进基业长青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用“四心”践行承诺
口述烯烃厂裂解车间职工孙建鹏整理记者夏东明
我从小在临淄长大,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第一志愿选择的就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工专业。喜欢化工,是因为我从小耳濡目染了齐鲁石化的日新月异和为自己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感觉做名石化人真的很有成就感。清楚记得当初面试官问我:如果要从烟台万华和齐鲁石化中做选择,你去哪儿?我斩钉截铁地说:齐鲁石化!
2018年7月,大学毕业的我如愿以偿来到了烯烃厂,进厂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裂解车间压缩工段五班班长叫马凯,人很热心有亲和力,平日里脸上总带着笑容。每次遇到难题向马师傅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马师傅经常嘱咐我:工作要细心,处理问题要耐心,做事要有恒心。他说烯烃厂就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像爱自己小家一样呵护这个大家。203碱洗塔是我们压缩工段最高的塔,记得有一次突然出了问题。寒冬腊月里,马师傅从塔底爬到塔顶一点点进行排查。60多米高的塔顶上冷风呼啸,站都站不稳,手一会儿就冻僵了,可他全然不顾直到故障彻底排除。这其中的不易,真的难以用语言形容。501油泵的调速杆出了故障,也是他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和车间设备组联系,最后换了新的零件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爱家,护家,是每个烯烃人心中的共识。我师傅牛晓东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实干派。他常告诫我一句话:“上一个班的同事把装置完好地交给了我们,咱就得尽心尽责每一秒,绝不允许在我们手里出问题。”师傅是个闲不住的人,每隔一会儿总得去装置里转转:看看是否有跑冒滴漏,装置是不是出现异常声音,泵的油杯里液位是不是下降了等等。他说:“装置里的设备就像自己的孩子,一会儿不去看,总觉得像缺了点什么似的。”入厂20年,牛师傅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从师傅身上我懂得了做事情要有责任心,要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对待工作要细心,处理问题要耐心,对同事要热心,做事情要有责任心。”这四句话现在已成为我的承诺,时刻激励我成长进步每一天。
作为新员工,我们要传承齐鲁石化家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严、细、实、信得过”的优良传统。今年是齐鲁乙烯开工建设35周年,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会建成新的百万吨乙烯装置,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我们的精心操作,我们的乙烯年产量会达到180万吨甚至190万吨,烯烃厂成为国内乙烯装置的排头兵,齐鲁乙烯装置将变成全国各大乙烯装置争先学习的榜样!
埋头苦干不负“信得过”
口述烯烃厂生产调度科主任师高辉整理记者孙万章
我参加工作25年了,但是与烯烃结缘32年了。
1987年的一天,刚放学回到家,做摄影记者的父亲就给了我一块散发着香味的金币,上面写着“烯烃厂投产纪念”,那时起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叫烯烃厂,有套大装置叫乙烯装置。从那以后,我经常在父亲拍的照片中看到乙烯装置,有时与父亲一起给照片起一个漂亮的名字。其中一张是乙烯装置在一片废墟中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拔地而起,就给它起名《昨天的梦》。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在新闻联播中国家领导人参观乙烯装置的画面,我觉得这个装置真厉害。后来得知当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为裂解车间题词的照片竟然也是父亲拍摄的,真为父亲感到自豪。
上大学时,大家凑在一起说自己的家乡,我就和他们讲我们乙烯装置美丽的夜景,毕业后我要回齐鲁石化工作,我要倒班。果然,1994年,我毕业回到了齐鲁,很荣幸分配到裂解一班,成为了“信得过”班组中的一员。我看到了当年照片上的一片片装置。
裂解一班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信得过班组”,那块朱镕基题词的“信得过班组”的牌匾就放在最醒目的地方,这既是一种荣耀,也传递着一份压力。
我学的是技术经济专业,装置现场的塔、泵、罐这些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我却一无所知。上班跟着师傅熟悉设备,下班背操作规程,一个月后的新入职员工考试中,我通过背操作法的方式得到了高分,还拿到了50元的现金奖励。
在裂解车间我倒班九年半,由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操作工,师傅们的无私帮助功不可没。裂解车间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黄色的滚动练兵本,一上班就要看看,上一个班又给我们出什么难题了,认真的解答完后,我们也要再想一些刁钻的操作难题,让下一个班思考思考。
班组产量竞赛中,上岗第一件事就是把室内控制参数全查看一遍,这样才放心让交班的人回家,如果产量超不过上个班,关键参数落后了,就要聚在一起打开DCS趋势图进行分析,研究其他班组成绩优秀的原因。
2003年,我离开了倒班岗位到车间技术岗位;2005年,我离开了工作十年的裂解车间调到厂生产调度科,成为乙烯装置的记帐员。作为一名数据管理人员,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我想方设法用尽了各种可能的校正方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我昼思夜想把计划跟踪、SPYRO测算、财务分析等所有计算、展示过程全部植入MES客户端,与统计工作融为一体,做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我的工作是可以让大家信得过的。
今年是乙烯开工35周年,我也陪伴乙烯装置走过了25年的工龄。35年过去了,当年的投产纪念币依然在散发着香味,那幅《昨天的梦》的照片依然给我力量,催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