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汗水,洒热土,换婀娜。
这边天地,浓蘸七彩画谐和。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向所有参建者致敬!
孙建鹏,2018年大学毕业来到了齐鲁石化烯烃厂裂解车间,他是土生土长的临淄人,在家乡的大型国企工作,是他许久的心愿。当他身穿浅蓝色工装,第一次以一名石化职工的身份走入乙烯装置群时,眼前的塔林、储罐、机泵、管廊,犹如壮美的画卷,让他心情激荡。
“宽敞明亮的控制室,精密智能的仪器,现代化的生产装置,都是前辈们打下的江山,我们年轻人任重而道远,需要守好她,让她变得更大更强。”孙建鹏感慨道。
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乙烯之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成套引进项目,是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重点工程,承载着振兴祖国石化事业的重任。30万吨乙烯建设,是石化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成果,是化工行业创新与突破的壮举,是中国工业一次蓄势待发的腾飞!
沿着35年发展的脉络,从无到有,从第一次开工锅炉点火成功的欢腾喜悦到规模不断扩建提升,35年的春华秋实、风霜雨雪,都是一代代齐鲁石化人努力拼搏的见证,在曾经沉寂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最初的启航,回想我们的初心,都是难以忘却的记忆!流年可以带走青春,却带不走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光虽然改变了容颜,当初的志向却总在记忆里闪闪发光。
“人生能干几乙烯,今日不搏待何时?”
——栉风沐雨、历尽艰辛,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成,对于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变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落后状况,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石化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己任。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为人民服务,谋民生福祉,是中国石化工业不变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为发展我国石化行业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改善民生和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烯被称为化工行业的龙头,同钢铁、石油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塑料、橡胶、化纤产品的重要有机化学基本原料,乙烯已成为当今世界国家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
1978年,全世界乙烯总产量6000万吨,占全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中国年产量仅有68万吨,就连老百姓所需衣服面料的材料都无法满足。1978年初,石油部、化工部组织国内各路专家,与日本、英国、美国、西德国家的外商洽谈,引进大型化工成套设备,在全国上马四套30万吨乙烯装置,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是其中之一。这是继宝钢、葛洲坝水电站之后,我国的第三个特大型重点工程。
乙烯工程的建设,历经了起起伏伏。1978年8月20日,开始兴建第一批暂建工程;1979年6月23日,乙烯工程10套引进装置合同生效;1979年11月14日,乙烯工程新区大型土石方工程开工。
1981年1月,由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乙烯工程暂停缓建。期间,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努力稳定职工队伍,维护好工地秩序,进行了引进设备的“接运、保管、检验”和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1984年1月23日,国家计委批复齐鲁乙烯工程总体规划设计。4月1日9时,齐国古都临淄区西南10公里的金岭镇南侧汞山脚下,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芮杏文,山东省委书记、省长梁步庭,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中国石化副总经理盛华仁为工程剪彩和奠基。
来自关东、金门、中原、燕赵、齐鲁的5万名英雄儿女,会同当地干部群众,在这荆棘丛生的荒野上,空旷寂寞的山谷里,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始兴建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开始谱写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瑰丽豪迈的伟大篇章。
乙烯工程总投资63亿元,共有16套主要生产装置,一座自备热电站和配套公用、辅助工程,其中10套装置从国外成套引进,5套装置引进技术和主要设备。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原则,30万吨乙烯工程分两期建设,主要工程项目在汞山北面,4套装置建在公司老区。
第一期工程包括30万吨/年乙烯、14万吨/年低压高密度聚乙烯、10万吨/年甲醇、7万吨/年丁辛醇、8万吨/年丁苯橡胶、5.6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等6套生产装置,加上公用工程系统等,共开工69个单项工程。
齐鲁乙烯工程跨越淄博、惠民、东营、潍坊四个城市,整个工程征地1.7万多亩。4个村庄2000多户人家需要搬迁。为了乙烯建设,淄博市政府、临淄区政府对村民进行了广泛动员,农民兄弟们挖掉了麦苗,推平了庄稼,一切让位于齐鲁乙烯工程建设。
一支5000多人和2000多辆独轮推车、地排车、马车和小拖拉机组成的支援乙烯建设的农民军,穿行在建设者队伍中。乙烯工程是用水大户,月用水27万吨。当地政府压缩了10万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加紧修建了太河水库配套工程,引水补源。在国家需要面前,地方政府和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巨大凝聚力!
1986年6月30日,动力开工锅炉点火一次成功,标志着乙烯工程由安装阶段转入全面试车阶段。
1987年5月25日上午,时任公司经理李毅中宣布:“经过全面检查、确认,乙烯装置投料条件具备,可以投油!”
10点35分,乙烯装置裂解炉正式投油。经过128个小时运行,至5月30日18点30分,生产出合格的乙烯产品,仅用了不足5天半的时间,创造了当时国际上乙烯装置投料开车的最快速度。
裂解车间职工石文革回忆:“主控室里,听到有人喊:乙烯合格了!我看见日本三菱公司的一位女专家拿着两张大纸跑过来,一边往墙上贴,一边擦着眼泪,那两张纸一张是中文,上面写着:5月30日18点30分,乙烯产品合格了!另一张是日文,大概是同样的内容。那个时刻,我永远都铭记在心里,很骄傲自己参与过那样了不起的辉煌历程。”
6月1日零点,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开始引进乙烯,经过12天运行,第13日零点,生产出合格的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突破了我国气相法生产乙烯树脂零的纪录。
7月8日11点,一期工程最后一套装置,丁苯橡胶装置生产出合格的丁苯橡胶产品。至此,生产装置全部实现化工投料试生产一次成功,全部生产流程顺利打通。
乙烯装置“八七·五”投料开车一次成功,创出了“五个新水平”:即时间新水平、产品质量新水平、经济效益新水平、安全新水平、环境保护新水平,开启了中国石油化工的新里程。
3年多的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汞山脚下,已是银塔耸立、储罐列阵、机泵密布、管道纵横。万米动力主管廊,横贯南北。蜿蜒纵深60公里的排海管线,直抵渤海。100多万米地下管道,300多万米地下管线和100多万米电缆,500台大型球罐,18000多台设备吊装制作,实现百分百合格。
1987年9月26日,时任国务委员康世恩、国家计委副主任干志坚、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山东省代省长姜春云参加齐鲁乙烯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剪彩仪式,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毅中主持剪彩仪式。
国务委员康世恩为齐鲁30万吨一期工程竣工投产题词:“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新,在技术、管理上夺一流水平。”
山东省省委书记梁步庭、山东省代省长姜春云分别题词:“立足齐鲁、振兴中华”,“石油化工大有可为”。
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30万吨齐鲁乙烯投产一次成功的新闻和国务院的贺电。1987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刊登了国务院为我公司30万吨齐鲁乙烯投产一次成功发的贺电。国家邮政部门专门制发了纪念邮票。
1986年4月1日,齐鲁乙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与一期工程化工投料试生产同时交叉建设的二期工程,是以自备热电站为重点的大型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被列入国家“五保”重点项目。
二期工程共开工7套装置:芳烃、烧碱、氯乙烯、聚氯乙烯、环氧氯丙烷、常减压装置和自备热电厂,共32个单项工程。
1988年4月11日,乙烯二期工程炼油配套建设1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中交,5月20日产出合格产品,齐鲁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年,跃居全国首位。
1990年10月30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粒料,标志着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
经过数万名设计者、施工建设者及中外专家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齐鲁石化实现了从炼油向乙烯发展的提升,成为我国最大的塑料、烧碱、橡胶、原油加工油化一体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全部建成后,山东淄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乙烯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塑料5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烧碱20万吨,其他有机化工原料40万吨,每年可直接创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创利税8.8亿元。
春秋战国的车马停止了奔腾与喧闹,2700多年后,在已是满地荒凉的临淄西部,一座石化城的新区孕育而生。塔罐纵横林立,罐群星罗棋布,钢筋铁骨的装置拔地而起,长龙般的管排依偎蜿蜒。旷野变工厂,农装换工装,蓑笠换成了安全帽,发展的机遇,让改革的春潮涌入乡村旷野,踏出一条阳关大道,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
——乙烯工程建设中,发生过太多急难险重的事情,每一次都有我们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有我们的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有青年突击队奋战不息、红旗飘扬,更有许许多多不知其名的普通职工,奉献了青春、汗水,把最美的年华投入到火热激情的伟大事业中。
曾记否,这一路艰辛与磨练,恰如春风引路,吹拂四方田野,路经处,泥沼里萌生绿芽,荒芜处开满鲜花,这一方土地,因为有了30万吨乙烯建设而远近闻名,如扑闪着翅膀的鸟儿,把希望的种子散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者,不惜背井离乡,朝着齐鲁的方向而来,顾不上洗去一路风尘,立即投入火热的建设现场。“一生能干几乙烯?”这振聋发聩的一问,激发了多少人的豪情,鼓舞了多少人的斗志,焕起了多少人久埋心底的热望,为了建设乙烯、建好乙烯的信念,矢志不移,志向不改。
当年的建设者们,没有宿舍住工棚,没有食堂搭起帐篷开火,数九寒冬,饭菜冻得结了冰渣,他们却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乙烯提前建成一天,可为国家创造275万元的利税,国家需要乙烯,人民需要乙烯。
齐鲁30万吨/年乙烯工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姚依林、郝建秀、康世恩、张劲夫等先后来到工地视察。
15000名青年职工组成了189支青年突击队,奋战在乙烯工程建设工地上。开工典礼上,当时的公司领导丁福嵩、石之达将写有“齐鲁乙烯工程青年突击队”大字的鲜艳红旗,交给了时任公司团委副书记、后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兼齐鲁乙烯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的杨传堂。
这位精明强干,不满30岁的开拓者,率领青年突击队打响了一场场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战斗。工地上,随处可见“青年突击队”的队旗猎猎飘扬,突击队员们的身影在塔林管线间闪现。
乙烯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吉亨是个有名的工作狂,被人称作“干指挥”。1981年,国家决定乙烯缓建后,为了防止如球罐组片等长期存放仓库变形等问题,他带领大伙儿制定了“就位保管”方案,亲自跑到化工部请求,得到了批准。“就位保管”也成为乙烯缓建中最精彩的一笔,挽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来,许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在十几年的乙烯建设中,徐吉亨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1992年4月,中国石化总经理盛华仁视察全面建成生产的乙烯工程时说,应该给徐吉亨颁发“军功章”。可是在当年的7月,徐吉亨猝然而逝。
为了参加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年过半百的刘进森自告奋勇,从胜利炼油厂调到了烯烃厂,担任水汽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因为是平级调动,同事们都不理解,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一不图荣升,二不图发财,图的是祖国四化大业早实现,齐鲁乙烯工程早建成。”
1986年,随着预定乙烯开工锅炉点火的日子越来越近,刘进森身兼指挥员和战斗员双重身份,白天处理日常事务,晚上研究技术资料,编写开工方案。他几乎24小时扑在现场,指挥着精制水、锅炉除氧给水、循环水、西消防泵站等控制点开车。一个个难关被攻破,乙烯开工锅炉成功点火。刘进森被誉为“登上齐鲁30万吨乙烯第一个台阶的人”。
1984年,张汉周从报纸上得知山东建设30万吨乙烯的消息,主动申请从家乡调来山东参加工程建设。担任热电厂工程科科长期间,日夜奔波在施工现场,经常和同事扛着仪器走几十里到工地工作,吃住在办公室。
有一次,因为长达88米的主厂房屋架设计上缺少水平支架,他立即提出整改建议。设计部门起初并不认同,张汉周就反复计算,据理说服,连夜草拟方案,最终消除了一大隐患。在热电厂建厂过程中,他处理解决了500多项技术难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6年,受原料价格和产品市场影响,中国石化系统遭遇经营危机。在严峻形势下,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主任、现任公司党委书记的张绍光提出,“把挖潜增效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裂解原料和生产操作,提高乙烯收率,降低加工损失率上”,为此,专门成立乙烯专业攻关组,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当年直接经济效益达数百万元。
他还首创了独具特色的车间领导、专业管理人员、单元、班长、操作员五级铭牌封闭式巡检制度,最大限度杜绝突发性事故对生产的影响,使装置顺利完成两周年的长周期运行,为1997年首次实现“两年一修”目标提供了保证。1996-1998年,裂解车间荣获了“中石化长周期运行装置”“最佳效益装置”“中石化系统基层建设优胜单位”“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1998年夏天,30万吨乙烯装置正在扩建为45万吨的进程中。当时工程施工与乙烯装置生产深度交叉进行,在工程建设紧要关头,裂解炉区突然发生事故,瞬间现场浓烟滚滚,情况万分危急。时任烯烃厂裂解车间生产主任、现任公司总经理的韩峰,迅速命令操作工用消防炮对准事故区,自己却不顾个人安危冲进了现场,及时控制住事故发生。事后许多人问他,“太危险了,你不怕吗?”他回答,“我是生产主任,我不上谁上!”
齐鲁乙烯是韩峰魂牵梦绕的地方,在45万吨乙烯扩建投产的时候,他7天7夜坚守在装置里,以每天20个小时的高负荷工作,和同事们迎来了45万吨改造一次投料成功、夺取同类扩建改造五项主要指标全国第一的辉煌胜利。
1991年3月,19岁的苗荣业走入了30万吨乙烯装置,开启了与这套装置的“不解情缘”。装置兴建过程中的人和事,激励着他刻苦学习工艺技术,快速提升操作技能。
1995年,他成为室内主操;1999年,担任分离单元班长;后来陆续获得了车间技术能手、厂技术能手、优秀班组长、公司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自己教过的徒弟遍布公司各个单位。每次走在昼夜呵护的装置里,他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只自由翱翔的飞鸟,展开理想的羽翼,振翅高飞。
说起2000年齐鲁乙烯年产量突破50万吨的事情,许多亲历者记忆犹新。那一年12月31日,新世纪的前夜,乙烯年产量突破50万吨,比设计负荷多出了整整5万吨,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而且乙烯收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刷新了历史纪录。这个特大喜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乙烯的发展史,也是石化优良作风的传承史,是齐鲁石化精神的最佳体现。这片热土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故事,感人的乐章此起彼伏,感染着、引领着后来者,共同谱写新时代的最美交响乐。
“这一片热土,永远春暖花开”
——齐鲁石化通过采用新技术,分阶段地对制约生产发展的工艺、设备“瓶颈”进行改造,逐步将30万吨乙烯装置改造到80万吨,装置规模、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一次次飞跃。
1996年2月13日,国家经贸委批复了《齐鲁乙烯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5万吨/年乙烯装置扩建改造正式开始实施。装置扩建后,可以解决齐鲁乙烯主要装置产品品种不能广泛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并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1996年11月5日,国家“九五”重点技改项目,齐鲁45万吨/年乙烯改造工程开工典礼上午10点在施工现场隆重举行。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1998年9月27日,改扩建后的装置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1999年生产乙烯49.54万吨,超越了设计能力;2001年产出乙烯55.5万吨,位列全国榜首;2002年乙烯产量再次勇夺全国桂冠。
2002年3月15日,国家批复了齐鲁72万吨/年乙烯二轮技术改造方案,并列为国家“十五”重点技改项目。
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二改一”方案,由传统的两年停车改造优化为2004年一年停车改造,这项工程也被称为是“命运工程”。齐鲁乙烯装置本身的特点和“二改一”方案的实施,使齐鲁乙烯成为国内停车时间最短、改造难度最大、施工立体交叉最深的乙烯改造工程,创造了83天“两头见乙烯”的“齐鲁速度”。
2004年10月7日,历时83天的72万吨/年改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乙烯裂解装置产出合格乙烯产品。齐鲁乙烯的改造成功,使齐鲁乙烯再次跻身国内乙烯的第一梯队,成为齐鲁石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05年,中国石化批复了《齐鲁乙烯填平补齐技术改造项目可研报告》,齐鲁石化当年完成了改造工程,2006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2005年、2006年乙烯产量连续两年夺取全国同类装置行业冠军。2007年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体系”(TnPM),使烯烃厂成为中国石化第一家达到三阶管理水平的单位。
随着齐鲁石化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项目的顺利推进,新建一套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的可研报告已经上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齐鲁乙烯将迎来更大更快的发展。
如今的乙烯厂区,规模与昨日不可同日而语。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当拿出当年30万吨乙烯建设时的气魄与胆量,走好“基础+高端”之路,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势,深入开展乙烯原料结构调整和生产运行优化,不断增强装置竞争力。希望就在前方,唯有延续和传承“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齐鲁石化精神,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齐鲁石化业绩展览室里,收藏着“信得过班组”5个行草大字,这是1991年7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烯烃厂控制室亲笔书写的。
开好乙烯装置要靠技能,也要靠管理。齐鲁石化人在拼搏奋进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信得过”班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信得过”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创“信得过”车间、“信得过”班组,做“信得过”职工,正不断发扬光大。
“信得过”是职工自我管理的希望和心愿,“保证不违纪、让领导放心、自己管自己、工作上舒心”,当年一线班组纷纷提出的免检申请,正是企业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自觉、自信、自律,是职工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更是生产得以“安稳长满优”运行的保障。
2018年12月6日,齐鲁石化召开新入职大学生代表座谈会。烯烃厂芳烃车间一班朱超越表示,从入厂到下车间,都深深感受到烯烃厂“信得过”文化深入骨髓。作为新员工,更需要学习“信得过”文化,以优秀的工作业绩,充分展现新时代石化工人的精神风貌。
“作为‘信得过’活动的发源地,要把‘信得过’活动在新层次上延伸,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一是向党建延伸,开展‘信得过’党支部夺红旗、‘信得过’党员争红星活动;二是向一线职工自我管理教育延伸,建立班组宣讲员队伍,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向承包商延伸,开展直接作业环节‘信得过’活动。”新时期,烯烃厂全体干部职工正用实际行动,将“信得过”活动继续深化和提升,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齐鲁乙烯工程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凝聚了团结勤奋、干事创业的力量;是一部史书,记载下齐鲁大地建设者的风采;是企地共建的样板工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齐鲁30万吨乙烯建设,地方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能够按期建成投产,更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
由于工程建设规模大,方方面面涉及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土地征用、青苗补偿、树林砍伐、房屋拆迁、农民安置、子女就业、工程用水、用电、通讯等等,都需要合理妥善解决。
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派出了市里分管公安、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柴金起担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乙烯指挥部副指挥,成立了支援乙烯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
一些体积大、超重的大件设备不易运输时,淄博市就责成交通局、公路局组织力量加宽道路、加固桥涵,派专人现场护送。修建辛烯路时,中段有两个石料厂,因赔偿要求过高无法达成协议,影响到了进度。通过地方政府协调,很快就得以解决,该路段很快打通。
齐鲁石化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息息相关。经过53年的建设,齐鲁石化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
截至2018年底,齐鲁石化累计加工原油3.6亿吨,生产乙烯1762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1963亿元,实现利税1734亿元,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山东省、淄博市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石油化工成为了淄博市第一个过千亿产值的行业,山东省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炼油基地。
多年来,齐鲁石化依靠地方、融入地方,认真履行国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致力于企地合作、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实施“碧水蓝天”计划,2016-2018年,共完成环保隐患治理项目175个,投资17.3亿元。2018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较年度考核指标减排13%、7%、43%、17%,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减排目标,助推了“绿色山东、生态淄博”建设。
实施“国企+”区域环保达标带动战略,帮助周边158家地方化工企业处理污水,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连续20多年共处理地方化工厂污水近3400万吨,相当于28个大明湖的容量,消除了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谋求自身改革发展的同时,齐鲁石化更不忘报效桑梓,以企业发展带动地方振兴。
“十三五”是企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齐鲁石化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强化企地合作,积极推进融合发展,制定了炼化一体化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项目,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推进企地合资合作项目,谱写着企地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重点与地方政府合资合作建设2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区域供热中心和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成立山东省安全培训和咨询公司,与台聚华夏海湾公司成立氯碱合资公司等,促进与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的融合、共建。
2018年12月16日,“齐鲁石化30万吨乙烯开工建设”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件最具影响力事件。齐鲁石化烯烃厂裂解车间值班长石文革作为见证人代表,当晚参加了在济南举办的颁奖典礼。
与乙烯相依相伴了30多年的石文革激动地说,“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随着齐鲁石化规模逐步扩大,产能的逐步提高,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齐鲁石化将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35岁,恰是摆脱青涩走向睿智成熟之年。走过35年历程的乙烯工业,也正如日中天,日趋坚实与强壮,不仅为国家石化工业提供了样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齐鲁石化自身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固本强基,成为石化行业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2018年12月25日,在齐鲁石化展厅,新闻中心摄影记者朱长杰在临近退休之际,展出了近百幅摄影作品。其中,关于齐鲁30万吨乙烯建设的纪实图片,让乙烯建设的许多亲历者、参与者热泪盈眶。
公司总经理韩峰现场观看后说,“透过上百幅照片,让我们回顾了齐鲁石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发展史。”
今年,全国人民喜迎祖国70年华诞,蓝天下,鸽哨清脆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谣,穿过绵长的岁月,在耳畔回响。此时,我们回顾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的历史,更具时代意义。“人生能干几乙烯”的誓言,并未随时光走远,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陪伴到永远。
春光常在,希望常在。这是最好的时代,笔墨丹青绘蓝图,我们将书写更加壮美的诗篇。过去、现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见证,时光如箭,青山不老。回首,是无悔的历程;未来,依然是朝阳般的灿烂。
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记者感言】
站在35周岁的节点上,齐鲁石化联合“大众网”诚挚邀请30万吨乙烯项目的决策者、建设者、亲历者和记录者们,讲述项目建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晒出珍藏的纪念品,一起重温那段企地协作建设的难忘岁月。
征集的消息一经发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许多网友纷纷留言,倾诉衷肠。
网友袁伟说:“1984年我进厂,‘86·6’试车,‘87·5’投料成功。齐鲁乙烯全流程产品就在我们班产出的。”
网友郭晶说:“我父亲为齐鲁乙烯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
留言者回味往昔,点点滴滴,仿若昨日一般。光阴荏苒,乙烯工程火热的建设场面已成为记忆中的画面,那些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却依然不曾远去。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记忆,乙烯装置的夜晚,繁星点点,不是天上的星光,而是大地上闪烁的灯火。远望乙烯厂区,像极了斑斓多彩的童话世界,让人无限向往,充满渴望。还有乙烯指挥部那个曾经烈烈燃烧的火炬,在漆黑的夜里,如同探照灯般照亮四方?
还记得吗?指挥部附近的拉面馆,几人相约,火红的辣椒油加到硕大的陶瓷碗,吃的酣畅淋漓,牛肉面的味道久久挥之不去。还有乙烯指挥部的单身楼,乙烯新区的未婚年轻人大都居住在此。那时的职工“正青春”,太阳般的火热。都渴望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立志不负年华、取得功绩。那里是青春的宿营地,理想由此启航。
乙烯指挥部的南面,便是原齐鲁石化技工学校所在地。这里最多曾有4000名教师学生齐聚在此,传授知识经验,学习技能本领,大批技能工人从这里走出,走入工厂车间班组,成为装置上的操作能手、技术大拿。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这是大型纪录片《强国基业》的片尾曲。追随建设者的足迹,我们不畏风尘,心中充满奔腾的力量。
35周年,弹指一挥间。都说时光催人老,倘若穿越时光隧道,看到来时路上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唯有创业者、开拓者、建设者,才有资格、有力量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不负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和希望,我们踏踏实实完成了一次壮举,这一生都会因此而丰富,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