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产品研发 搏击大市场激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检修期间,氯碱厂电化车间的青年突击队员正在清理淤泥。(资料图片)

1986年30万吨乙烯建设阶段,塑料厂苯乙烯装置401塔安装就位。(记者 朱长杰 摄)

 

在中国的塑料化工市场中,齐鲁石化塑料厂、氯碱厂的产品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也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塑料厂和氯碱厂成立以来,在市场经济洪流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管理,科技创新,倾力打造出百余种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化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塑料、氯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砥砺前行我争先
生产建设开新天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新中国的经济腾飞。在这一年,国家决定从国外引进大型成套化工设备,在全国上马四套30万吨乙烯生产装置,而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此时的中国,乙烯产量不到70万吨,而同期全世界的乙烯产量却有600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乙烯产量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乙烯产品的增加也会迅速促进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提速打下良好基础。正因为如此,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一起被列为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1984年4月1日,齐鲁乙烯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裂解装置、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芳烃装置作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由此,齐鲁石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4月1日,年产分别达20万吨的烧碱、氯乙烯、聚氯乙烯及3.2万吨环氧氯丙烷甘油四套装置正式动工兴建;两年后,低密度聚乙烯、苯乙烯、聚丙烯装置陆续开工建设……
  “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没有大型现代化施工机械,建设异常困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负责乙烯工程的十化建、九化建的建设者们都憋足了一口气:早一天开工早一天投产,决不能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回忆当时情景,全国劳模、塑料厂副总工程师王者民心潮起伏。
  1986年6月13日,随着白花花塑料颗粒喷薄涌入成品料仓,齐鲁石化终于拥有了自己高质量的高密度聚乙烯产品。随后,1988年,氯乙烯、聚氯乙烯和环氧氯丙烷装置相继竣工投产,6万吨苯乙烯装置也产出了合格乙苯;1989年,6万吨/年的粒碱装置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精制固碱和粒碱,填补了国内空白。PVC S-700、S-1000、S-1300三种牌号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随着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聚丙烯装置产出合格粒料,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产品质量也随之上了新的台阶。
  “1994年,我们烧碱装置实现了全面达标,1997年产量达到21.6万吨,被载入《中国企业新纪录》,主要产品聚氯乙烯树脂被国家五部委誉为‘国家级新产品’。”氯碱厂副总政工师鞠蕾自豪地介绍。
  企业持续发展必须在经营规模上下功夫。此后,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使产品及其制品更广泛适应市场需要,齐鲁石化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出发,分别于1998年和2004年对乙烯装置进行了两轮技术改造。竣工投产后,乙烯产能由30万吨提升到45万吨,再到72万吨。与此同时,下游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苯乙烯装置产量分别由6万吨提升到了12万吨和20万吨;聚氯乙烯、氯乙烯、烧碱产能增加到了60万吨、61万吨和45万吨/年。随着下游装置的陆续投产,基本解决了80万吨/年乙烯产能的平衡问题。
  2013年1月12日,塑料厂新建2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进一步拓展了齐鲁乙烯下游装置的优化空间。

消化吸收夯基础
攻关创新促腾飞
  以科技创新才能赢得企业未来。塑料厂和氯碱厂自建厂以来,除了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上做文章外,还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研发、合作攻关,在实现装置重大设备和技术国产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自主研发夯基础。以氯碱厂烧碱装置MDC-55型电解槽为例,该设备采用的是美国专利,1988年投产后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运行状况不理想。在充分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1995年开始,氯碱厂历时三年开发了新型改性隔膜技术。投入生产后,与国内隔膜电槽相比,各项指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美国同类电解槽中也居领先地位。其后,1997年,氯碱厂氧氯化反应器和塑料厂乙苯/蒸汽过热器又分别实施了国产化研制,此技术被中国石化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合作攻关解难题。塑料厂、氯碱厂积极谋求同高校、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及专业科研院的技术合作。1992-1994年,氯碱厂与青岛化工学院等共同研制开发了S-600、1700、2500三种牌号聚氯乙烯新产品。“齐鲁”牌烧碱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称号,“齐鲁”牌聚氯乙烯被中国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中国名牌”产品。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不亏损、保效益,必须在技措技改上做文章,将生产重点放在优化产品结构和引领市场需求上。”氯碱厂副厂长张联合介绍。
  除了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塑料厂、氯碱厂还注重发挥本厂工程技术人员和劳模的创新引领作用。在厂领导支持下,两厂涌现了一批以王者民、王涛、蔡振华、许志东为代表的劳模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他们紧盯市场,针对生产重点难点有地放矢开展创新攻关活动,有效推动了企业提质增效和精益管理。
  氯碱厂蔡振华劳模工作室的《可氯化PVC管材专用树脂QS-C65的开发》,获得2016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可氯化系列产品为企业增效1830.5万元;许志东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发生产8个牌号的新产品,《一种不同粘度液体物料的混合加料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塑料厂各劳模创新工作室奋发创新,先后有1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公司及以上表彰,其中《茂金属催化剂气相法聚乙烯成套技术及PE-RT管材料产品开发》获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一代茂金属催化剂聚乙烯产品开发》获齐鲁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茂金属产品外观质量问题研究》获齐鲁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品开发强后劲
贴心服务获双赢
  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严酷的竞争中持续生存发展,既要有过硬的产品做后盾,还要以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为依托,更要凭借优质售后服务来争市场、创效益。
  2011年,塑料厂积极融入国家振兴战略,联合北京化工研究院,围绕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之一的茂金属催化剂产品联合攻关,开发出茂金属系列化产品地暖管专用料,一举打破了国外多年垄断。随着工业化生产,中国产的“地暖”这一绿色取暖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此基础上,他们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也是硕果累累。2013年,第一批抗菌聚丙烯在青岛海尔成功试生产;2015年,经过反复实践,塑料厂生产的大中空容器料成为德国舒驰公司供应商,而且是中国国内唯一供应商;2016年,高抗冲聚丙烯推向市场,用户反应良好;2018年,为阳光电源公司“量身定做”了光伏桶专用料……
  “市场经济竞争残酷,不光是比质量、比科研创新,更多比的是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塑料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王栓说。
  2011年,塑料厂重新调整了以厂高级专家及相关车间共25人参与的客户技术服务队,公布了6部客户服务热线,随时接受客户咨询。同时建立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凡客户提出进行现场服务和处理要求的,省内24小时、省外48小时内到达现场,精心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难题。与此同时,氯碱厂也建立了专业的服务团队,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根据客户个性化要求,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指导与更加优质便捷的优质服务。倾心擦亮服务金字招牌,赢得了客户和市场赞誉,带动、促进了产品产销及创效。
  2012年9月19日,河南一客户反映:他们生产的20吨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开裂现象,怀疑使用的齐鲁石化产品质量有问题,要求赔偿处理,并承担其下游客户损失的连带责任。
  第二天,塑料厂技术人员方长德就带领技术员紧急赶往河南。
  “这可是厂里的一款拳头产品,出厂前都进行过严苛的质量检查,怎么可能有问题?”方长德,这位从1991年起就负责产品售后服务工作的“老售后”,一路上辗转反侧。到达现场经过仔细检查,结果证实了判断:产品质量完全合格。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两人寻踪觅迹查根源,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确定“病根”:厂家所使用的新模头存在缺陷。症结找到了,按理说事情到此该划上句号了,可他俩不算完,又向厂家提出了“将包装袋重新掺混造粒”建议,力争将用户损失降到最低。此情此景,让原本脸上阴云密布的客户态度来了个180度的转变,由先前的敌对强硬变为了感激,连声对他们说“谢谢!”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两厂应用于生产的新产品开发数量就达50余项。售后服务方面,两厂主动走访客户及销售单位311家,接受客户咨询166人次,解决产品使用及质量等方面的问题216个,客户满意率稳步提升。
  历经33年砥砺奋进,目前塑料厂、氯碱厂生产的化工品牌产品已达150余种。随着下游配套装置的产品、产能以及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投入,为平衡乙烯产能,为“率先打造一流政治生态、率先打造一流炼化企业”、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 夏东明 赵颖慧)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