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炼化产品经营现状,齐鲁石化塑料厂按照公司要求开拓思路、精细管理、优化工艺流程,在保证装置稳定的前提下科学组织装置高负荷生产。截至9月18日,该厂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聚合B线长周期运行达442天,刷新了之前运行328天的最长周期,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
建章立制 细则催生新热情
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年产量14万吨,以乙烯为主要原料,具有平衡乙烯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装置产能,高密度聚乙烯车间不断优化工艺参数,优化产品切换方案,确保装置长周期安稳运行。
“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装置长周期运行这个‘牛鼻子’,通过优化攻关提升经济技术指标,实现效益最大化。”塑料厂领导为长周期运行工作定下了调子。
为助推长周期运行攻关工作顺利开展,高密度聚乙烯车间向全体员工征集合理化建议,每周将收集到的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对其中表现突出的给予车间级成果发布和一定的经济奖励。为确保措施落实,他们分别修订了工艺管理人员考核细则,规范技术人员日常管理,明确每人、每天、每周的工作。同时制定劳动竞赛考核细则,充分利用班组劳动竞赛这一机制,提升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
“系列措施的实施,明确了责任,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现在一线班组员工真管细查、用心巡检、精心操作,装置各项指标也是不断向好。”该车间主任李东华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车间生产负荷提高了1吨/小时,每月可多产700多吨,同时成功实现了由铬系产品DGDB2480在线向宽分布茂金属产品QHM32F的切换,不仅将调整时间减少约40小时,而且每次减少非目标产品200吨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需要。
补齐短板 后备主操“吃小灶”
“聚合反应器出料阀无法投自动,该怎么排查处理?”
“首先检查阀门动作情况,看是否有不到位情况……”9月4日上午,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控制室,运行三班员工李霞正在认真回答班长杨立涛提出的问题,这是该车间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的一个场景。
该车间自2009年就专注于聚合长周期运行攻关,从料位控制、循环气流量控制、工艺参数调整再到牌号切换、出料阀预知性检修,在聚合长周期运行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员老化、人才流失等方面问题开始逐步显现。
“装置能否长周期安稳运行,优秀的主操团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如何保持技术的延续性是我们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高密度聚乙烯车间副主任王涛说。
他们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工作相结合,实行了全国劳模王者民带技术员、公司级首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涛带骨干、技术骨干带班组的“师徒三带”机制。同时,大小培训相结合:副班上大课集中培训岗位练兵大比武和专题培训,当班期间进行生产动态、事故处理和技术应用的小培训。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后备主操制”。在每个运行班组配备两名主操的同时,再培养1-2名后备主操。签订一对一师徒协议,师傅现场“开小灶”手把手传授经验技术,培育出一批一岗多能的高精尖人才。措施的落实不仅让技术层、操作层有了主心骨,而且完善了人才梯队,为实现主操系统化,外操区域化打下了基础。
攻关创效 党员带头勇争先
“一名党员一面旗,车间党支部要强化责任担当,为装置长周期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高密度聚乙烯车间党支部书记桑长亮介绍说。
该车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以展现党员担当为目标、以党员队伍结构为参考、以装置生产存在问题为依托”的“攻关创效,党员先行”活动。成立了“稳定运行、新品开发、指标提升、中试研发”四个工作组,车间领导担任“稳定运行”工作组组长,与组员一起总结梳理催化剂管理、工艺参数调整等稳定运行方面的情况。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摸索最佳操作参数、寻找细化并完善攻关措施,着力解决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
一级带着一级干,干部员工的创新热情被有效激发。针对反应器静电结块问题,他们开发出国内领先的流化床反应器静电控制技术;面对宽分布茂金属新产品产能低生产不稳定的现状,开发出宽分布茂金属产品高负荷生产技术;为加快产品切换效率、降低切换成本,他们开发出铬系产品与窄分布茂金属产品、窄分布茂金属产品与宽分布茂金属产品、铬系产品与宽分布茂金属产品等不同催化剂体系间的在线切换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
新技术的不断成功研发和应用,解决了生产难题,适应了新产品开发、工艺参数变化新趋势,为实现装置长周期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夏东明 赵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