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志双拼”解锁“绿色密码”

——齐鲁石化烯烃厂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持续更新“洁净低碳、行业领先”形象

图为齐鲁石化乙烯装置产品罐区。

6月28日,又一场雷雨来临,烯烃厂储运车间员工张潜上班后立即到现场检查雨排、污排是否畅通,维护保养排水阀门,确保启闭灵活,同时清理了排水沟的杂草,防止积水。雨污分流是烯烃厂推进绿企创建、保护环境生态的具体举措之一。

烯烃厂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对照《绿色企业复核评价指南》补短板、延长板,标本兼治推进绿企创建,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向建设绿色、低碳、清洁、环保、节约型企业转型,树立“洁净低碳、行业领先”新形象。

源头把控:项目改造减少污染源

烯烃厂从基础建设入手,狠抓“源头治理”,实施了多个改造升级项目,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上持续发力。

6月份,裂解装置14号裂解炉经过催化脱硝改造后投油成功。15号裂解炉改造完成投入运行以来,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明显降低。

“多项升级改造完成后,环境监测数据较往年同期大幅提升。”烯烃厂安全总监、安环科科长李建立说。

“低氮燃烧器陆续实施改造,大幅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提供更高效热能。”烯烃厂裂解车间安全工程师关佶介绍,通过项目改造升级,可以追根溯源,进一步降低硫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氮氧化物的生成率与排放量。

“乙烯装置火炬气压缩机改造项目真正实现了危废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双赢目标。”关佶介绍,烯烃厂近年来新增设火炬气回收系统,优化火炬气回收流程的同时,每小时可将2000-6000立方米火炬气转化为裂解炉动力燃料,实现了废弃资源再利用。

另外,新增火炬气压缩机选用新驱动模式,增强了节能效果。经测算,每年可节省燃料气成本282万元,年均净利润106万元。

通过不同项目升级改造,乙烯装置工况不断向好,烟气排放指标明显好于国家烟气排放标准。

末端治理:废气尾气增量回收

烯烃厂持续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在运行装置的末端治理上下功夫,将污染源回收后再有组织排放,进一步减少废气、尾气等污染物排放,促进了危废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该厂安全环保科牵头,机械动力科、生产技术科等各部门统筹推动绿企建设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绿色企业行动长效机制。在污水排放管线、火炬头、加热炉的外排口增设在线监测系统,并将数据传至中国石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数智化管控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全部公开、时时接受监测,督促整改。

乙烯装置压缩区域增设3个密排罐,作为外排污水回收过滤装置,自2021年开始陆续投用。“过滤后的外排污水经水洗塔进系统处理后可以重新利用。”烯烃厂安全环保科杨景介绍,原来污水都是排放到污水处理场统一处理,增设密排罐后,不仅降低了污水处理量大的冲击,还能回收物料,实现了降碳排放。

同时,乙烯装置急冷区域正在实施工艺水项目,投用后可将循环水与物料分离,节约生产用水、减少污水排放量。

疏堵结合:工作环境持续改善

烯烃厂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理念,发动全员上阵,疏堵结合,多种措施降低物料泄漏风险。

“导淋在管线最低处,为防止物料泄漏,给导淋加装了丝堵,就相当于给螺丝增加螺丝帽。”裂解车间技术员矫强介绍,车间实施员工奖励机制,鼓励当班员工巡检时积极为导淋加装丝堵。

烯烃厂大力推进无异味网格治理和VOCs改造工作,加快无异味工厂创建。厂安全环保科专业人员制定“无异味网格”判定标准,明确泄漏点整治应对措施,划定监测污染气体浓度标准,将异味排查治理措施落实到班组,奖励发现、治理漏点的员工。

三期VOCs治理项目,实现76台常压储罐有机废气治理转型升级,尾气引入动力煤粉炉燃烧,储运车间利用挥发气治理装置回收废气,达标气体通过排气筒排空,为无异味工厂创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4月份,裂解车间小压缩单元、芳烃车间三抽提单元、油品车间芳烃罐区、储运车间轻烃卸车四个网格达到‘无异味网格’创建标准。目前,裂解车间的小炉区正在申报审核中。”厂安全环保科李丽娟说,实施无异味网格治理和VOCs改造后,装置现场异味明显减少,大大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文/图 记者 杨洋)


信息来源: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