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齐鲁石化氯碱厂4车120吨精制盐进厂,这是该厂在去年精制盐试验的基础上,今年进厂的首批精制盐,通过精准掺配,进一步减少“三剂”消耗量和污泥产生量,实现降本减费的目的。
去年,氯碱厂拓展烧碱原料采购渠道,优化原料结构,首次采购了1万吨精制盐做试验。
这种精制盐比海盐杂质少,几乎不产生污泥,而且在生产合格盐水过程中,不用加太多“三剂”就能生产出优质的盐水,一举多得。
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氯碱厂电化车间主任杨巨介绍,精制盐比海盐颗粒细,在上盐过程中容易沾到输送皮带和下料口上,造成一定的堵塞,同时水分蒸发也比海盐快,容易凝固,储存时间短,必须尽快使用。
他们根据现场生产情况,迅速做出操作调整,减少皮带上盐量,延长上盐时间,增加上盐次数,并控制化盐池上盐高度,以确保化盐环节运行安全。
在精制盐试验阶段,电化车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上盐正常,并将问题全面汇总,为设备改造提供支撑。
去年停工检修期间,氯碱厂针对电化装置存在的问题,实施技术改造,有效提升了设备的运行能力。
电化车间员工韩宗浩介绍,厂里为保证原料全部入仓,所有接卸工作都在盐库里完成,减少了原料损失。同时,他们多次摸索掺混比例和上盐操作,掌握了最佳掺配比例。
车间每天跟踪一次盐水质量,盯紧过碱量和钙镁含量等关键指标,及时处理指标小偏差、小异常、小波动,为烧碱装置提供了优质盐水。
“今年预计采购精制盐5万吨,通过一定比例掺配,年盐泥固废量可下降大约10%,有效降低了盐泥的处置费,并减少了‘三剂’使用量。”电化车间副主任代庆江说。(记者 孙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