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异常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齐鲁石化物资装备中心咬紧牙关、勇挑重担,将物资经济安全保供作为责任担当最好体现——
前八个月采购降本超亿元
一克煤、一斤盐、一吨料看似不起眼,但对于用量庞大的齐鲁石化来说,累计起来就是天文数字。以煤炭为例,公司每年使用量就达300余万吨,采购资金近34亿元,在中国石化炼化板块排名第二。
“煤炭价格谈判时都是以厘为单位,汇集小流才成江海。”齐鲁石化物资装备中心经理李聿营说,“眼前关键是价格,长期重点是保供,二者缺一不可。”
今年以来,受国际局势、疫情防控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油市风云突变,化工市场低迷,中国石化旗下所有企业积极应对异常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
公司党委和公司审时度势,要求全力做好采购降本、管理降费、经营避险等工作,物资装备中心闻令而动,咬紧牙关、勇挑重担,前八个月采购降本超过亿元。
锁定资源
畅通大矿采购直通车
“近两年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紧张,化工企业煤炭资源获取能力不占优势。”经历过多次煤炭“保供战”的物装中心副总经济师、煤炭科科长方习豹心有余悸。“今年,我们与大矿厂商以预付款方式,进一步锁定资源,积极争取结算价格的优惠。”
按照去年大矿直采数量估算,去除预付款产生的财务费用,仅此一项就可降低费用600余万元。
“受国家保电力政策影响,大矿资源也存在分配排名的实际情况,提高大矿煤月度兑现率是核心所在。”方习豹介绍。
物装中心在总部大力支持协调下,与潞安集团、阳煤、晋能控股等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国有大矿长期协议”, 与市场上直接采购的煤炭相比,大矿直采具有价格优、质量及铁路运力稳定的优势。
“煤炭采购长期协议合同实施过程中,受市场、资源、运力、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实际到厂量需要物装中心一家家落实。”李聿营表示。
锁定了资源,如何真正买得到、拉得回、用得上更是难点。从西北到沿海,北上南下,物装中心分管副经理与煤炭科员工一起,专人盯矿落实煤源,不论节假日还是白天黑夜,火车飞机上成为他们的移动办公室。
不仅如此,他们将全年协议煤炭数量分解到月,协调沟通铁路部门落实运力,加大现场催运力度,通过采取“现场催运、落实煤源、落实运力、专人盯矿”四项举措,大矿煤月度兑现率创三年新高,今年1至8月份,通过提高大矿兑现率,采购降本3000余万元。
物超所值
深挖采购降本优化点
化工原辅料作为化工生产的必需品,与煤炭相比,化工原辅料采购受市场影响更直接,价格变化之快如过山车。“有时波动起来,一顿午饭后就是两个价格。上半年,原盐价格就调整了6次。”物装中心化工科科长刘静翻看着刚打印出来的分析报告说。
物装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中国石化BW系统提供的信息,跟踪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研判市场方向,以市场上基础原材料的当期价格加上合理加工费为依据,为采购定价提供指导意见。
“采购市场也是唯快不破,只要市场价格调整,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供应商,商谈下一批价格。”刘静说出应对攻略。
物资采购谈判降低采购成本的技巧很多,团购就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经过缜密测算,科学合理的提高采购数量。”物装中心化工科党支部书记、副科长邵振富介绍。
例如,原本每月一采购,改为一次购买三到五个月的量;原本只需一二百吨的料,就联合其他兄弟企业联合购买,总量上去了,单价自然就降下来了。
物装中心每月“回头看”分析采购价格情况、框架协议份额等,从中找到降本优化点。
2月份,化工科发现近期一种化工产品主要原材料上涨,而终端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迟缓。由于该产品按照市场原材料价格测算计价,测算后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他们立即与框架供应商谈判,从市场资源到价格情况分析,据理力争,当月降本6.3万元。
降本增效,体现在方方面面。物装中心探索安全储备的方法及措施,将部分危化品由大包装替换为小包装、物资入库改成直达现场,不仅降低了总库危化品的储存品种,避免人工接卸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减少了装卸、配送及危废桶处置费用。
应招必招
“铁算盘”响不停
近日,物装中心设备科组织一套空气预热器公开招标采购,5家供应商经过激烈竞争落锤,节约采购资金100余万元。
这套空气预热器初步意向由原主机厂独家供货。但经过调研,市场上该型号空气预热器制造技术成熟,潜在供应商3家以上,可以进行公开招标。
物装中心将减少独家采购纳入今年的大监督项目,大力压减独家采购,建立了由全公司100余位各个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库。在独家采购前,由5位专家组成审查组共同会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公开招标。截至8月底,独家采购数量同比减少了70%。
“总部要求50万元以上的必须招标,但齐鲁物装应招必招、能招尽招,算盘珠子要时刻不能停。”物装中心设备科科长王猛龙如是说。
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设备设施国产化能够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挤压造粒机组是公司25万吨/年聚丙烯合资项目的核心装备,物装中心对该机组的主要外购设备电机、热油泵等充分询价,促使供应商降价,并会同需用单位将部分电机实行国产化采购,仅此一项降低采购成本千余万元。
“物装中心年采购金额超百亿,节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物资经济安全保供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也是物装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聿营坚定表示。(记者 顾波 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