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战场拼出更好未来

□本报评论员

久久为功方可滴水穿石,驰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

1至7月份,公司累计实现利润32.92亿元,在八大炼化企业排名第三,经济效益保持良好势头;百万吨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千万立方米氢气充装等建设发展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轮班方式调整到位、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改革管理持续深化……这是“全面从严管理”成效的体现,这是“全力实干奋斗”成果的凸显。实践充分证明,以“从严管理”为主线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是真正管用的,必须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持续推进。

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大检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炼油厂、第二化肥厂、科鲁尔公司的大部分装置正在开足马力高负荷运行,腈纶厂转型方案已经批复,到了关键的实施阶段,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等10个规划项目正在全面铺开……每一项任务都艰巨繁重,每一份责任都重大光荣。立足当下,乘势而上,怎样才能推进我们共同的事业,拼出更好未来呢?

持之以恒,让从严管理理念从“普遍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回顾今年的公司“两会”,对全面从严管理这样表述:要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践行“严、细、实、恒”。因此,“从严管理”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今年做了,明年就不用做;也不是一场“一阵风”式的活动,开始时轰轰烈烈,短期后就没了热度。而是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的管理理念,一直坚持、永不降温、“没有暂停”、只有更严。通过对从严管理理念的宣贯和践行,普遍认识到从严管理是保障安全平稳生产的需要,是顺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存在惯性思维,不自觉中陷入了形式主义,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有的主观上把从严管理当成了“负担”。不是今天标准高了,而是过去该做的没做,要补“慵、懒、散”的欠账。

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全面从严管理,需要我们把对理念的真心认同转化成自觉践行的实际行动。思想上必须明确从严管理是持久战,通过最初强制性的要求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最终内化成“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文化驱动。标准上必须拉高标杆、毫不放松,只有高的标准严的要求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到位,一味“差不多”“过得去”不可能产出精品。考核上必须加大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持续提升。

精耕细作,让集体智慧结晶从“纸上规划”铺展成“地上开花”。5月,我们圆满完成第二化肥厂区域首次独立检修;7月,我们顺利打通了丙丁烷混合物出厂和外购丙烯进厂全流程,保障炼油后路畅通和二化原料需求;8月,我们全力保障在运装置高负荷运行,有望首次实现化工检修月不亏损……这一个个首次和突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齐鲁石化人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具备丰厚的技术优势和过硬的能力水平,也验证了只要敢想敢试,拿出具体的措施并付诸实践就能取得突破、创造奇迹。这是我们的自信所在,也是开拓未来、攻坚克难的底气所在。

任何成绩都不会从天而降,所有收获都必定对应着真诚的付出和辛勤的劳动。我们要在检修现场精耕细作,四年一次的装置停工检修事关公司“十四五”期间生产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经济运行,意义重大。要“一手持盾,一手持矛”,在科学防控的同时确保检修进度。要用好行之有效的检修安全网格化管理,看好各自的“责任田”。要保证检修质量和检修深度,不仅能彻底消除运行隐患,还要实现四年来筹划的技改技措,保证装置检修后可以焕然一新、活力十足地开始下一周期的运行。我们要在在运装置中精耕细作,要实现检修月不亏损,就必须全力保证在运装置的安全、平稳、高负荷运行,这是另一个主战场,务必更加精心用心,努力平稳增效、优化增效。奋战在后勤一路,做好细致服务,提供坚强保障就是为检修、为创效作贡献。

务实笃行,让良好状态作风从“头雁带动”充盈成“众志成城”。“土地是很诚实的,你骗了土地,土地就会骗你。”同样,我们对待工作也是如此,浮在表面敷衍应付,装置就会三天两头出问题,只有功夫下到了,才能真正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埋头苦干,一天两天看不出成效,日积月累就能有质的飞跃,光说不练,一天两天看不出差别,长期如此必然贻害事业。我们不缺严格的制度,规范的规程,缺的是照章操作、到位执位。

今年以来,公司党委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都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只争朝夕,以等不起靠不起慢不起的劲头,振奋精神、履职尽责,把工作抓得更紧、更快、更实、更细、更严、更好。要把公司党委的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有务实的作风和饱满的状态。人心思进、正气充盈的环境从哪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氛围从哪来?你追我赶、见贤思齐的劲头从哪来?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状态,党政主要领导的状态尤为重要,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俯下身子加油干才能带出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能打硬仗的队伍。

上万名齐鲁石化人都有各自的战场,岗位虽有差别,但目标始终同向,分工各有不同,但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你是否正有所作为,用心坚守?


信息来源: 
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