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寄相思。几天绵绵的春雨,不禁想起逝去的父母。父母的一生坎坎坷坷,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既经历了战争年代兵荒马乱、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也度过了灾荒年代的困苦生活,但他们从未被困难所阻挡。
父母都在广饶县的小村庄长大。我的姥姥在母亲10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把两个弟弟带大,含辛茹苦,吃尽了苦头。后来,母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他们的婚事异常简单,结婚时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但母亲从未抱怨过。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爷爷、奶奶、姥爷的印象,只是听说他们病重期间是母亲日夜守护,精心照料,直至他们离去。
父亲是一位憨厚诚实的人,常年在外工作,先是在青岛城区给居民挑水送水维持生计,后来进入了建筑公司当工人。工作中他吃苦耐劳、勤奋敬业,从不耽误单位交给的任务。
母亲为了家里的生计起早贪黑,家里家外所有的事情全都落在她的肩上。打麦场上、田间地头,都留下了母亲辛劳的身影。她扛着锄头从田埂上摸黑回家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布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无不浸透了对我们的关爱。
母亲为人和善,邻居有了困难,无论如何也要尽力帮上一把。结婚后,母亲发现邻居大奶奶家有6个孩子,被子不够用,便将一床被子送了过去,这些孩子们才有的盖。
那时,在村里挣工分根本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母亲便去挖野菜,采柳花,把榆树皮磨成粉做粥喝。母亲教导我们说,生活再苦也要活下去。
后来,父亲调整工作来到了济南,成了一名电焊工。1966年参加了胜利炼油厂的建设,与公司建立了不解的缘分。1976年父亲调入公司后勤系统,我们一家也终于团聚了。
当时我们一家人住在第二化肥厂东侧油库附近的一间小平房里。虽然简陋,但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感觉非常幸福。后来家境逐渐好转,但母亲依旧过着俭朴的生活。我记得小时候母亲从来没穿过什么新衣服,家里的新衣服也基本上都买给了我和姐姐。那时我还小,根本不懂得去体谅和帮助母亲,只知道一味地索取来自母亲的种种关爱。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母亲疲劳的呻吟声和辗转反侧时,我心里才会隐隐约约感到一丝丝的悔恨。
母亲一直疼爱着我们,是因为她从小就没有得到多少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她想让我和姐姐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1983年,我在公司参加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正当有能力孝敬父母的时候,正当外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母亲、父亲相继离开了我们。
蓦然回首,父母虽然没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将永远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崔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