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书写更精彩篇章

罗可杰(左)与同事任志刚(右)组织接船操作。(夏东明 摄)

已经是暮春,周末的午后,花团锦簇的窗外微风吹过。拿起放在桌上的《如歌岁月》,翻看同事们在北海和天津时写的一首首小诗,那些难忘的记忆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如同昨日重现。

2015年12月19日,我和项目部员工乘车奔赴遥远的广西北海。走之前,当我背上行囊,把家中的钥匙留下时,心情特别复杂,面对未知的环境、从未接触的业务,有不舍、有忐忑、有期待、有压力。我想这应该是项目部大部分员工离家时的心情吧!

初到北海正赶上返潮季节,阴雨绵绵,被褥总感觉湿漉漉的,大家回到驻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热毯。更难熬的是对家的思念和牵挂,在一个深夜,我曾写下这样的话“夜半听窗外风雨,依稀似故乡深秋,独自蜷缩在这湿冷的屋中,这凄冷的夜怎不早些天亮。”

与思乡恋家相比,更难的是本领恐慌,大家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工艺流程图管线纵横交错、字也小,年龄大的员工看不清楚,于是大家就团购放大镜,将接收站工艺流程图贴在公寓里,在两千公里外的小家,这是最美的装饰画。在这张画前,有过热烈的讨论、有过焦灼的思考,也有豁然开朗的兴奋。那段时间,为搞清一个技术难题,大家常常争论到下半夜。有时争论没有结果,大家就趴在流程图前拿着放大镜顺流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4月19日,我们圆满完成了北海接收站首船接卸任务,实现了开门红。同事王忠国写的一首小诗足以表达我们当时的心情:“一季磨砺熟工艺,只为四月第一船。龙腾蛇舞缚蛟日,齐鲁儿女尽欢颜。”

2017年3月,我又随项目部转战天津液化天然气公司接收站。我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三查四定”、系统调试等工作,最终一次开车成功,这是中国石化首次独立自主开车的接收站。记得在储罐投产预冷的紧张时期,我们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在零下十几度的罐前平台上精准调节预冷阀门,当一道道完美的预冷曲线呈现在大屏上时,大家的欢呼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我们坚守岗位,连续三个月没有回齐鲁石化探亲。面对接卸国外船舶要被隔离半个月的要求,员工发出“要隔离就隔离我”的豪迈誓言,他们身穿厚厚的防护服一干就是两个多小时,下船后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戴的护目镜起雾后影响视线,有时员工就凭手感操作。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我们顺利完成40余艘高风险船舶的接卸。这种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每每想起来都让我感动。

天津5年间,我们创造了百船接卸用时最短,单码头卸船全国最高等新纪录。作为中国石化唯一参与两次LNG接收站开车的整建制团队,我们把齐鲁的好名声留到了接收站。2020年,先后有北京燃气、温州LNG接收站联系到我,希望齐鲁石化人继续承揽有关业务,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界对齐鲁石化团队的认可。

2022年3月17日,我们圆满完成技术服务任务顺利返回。今天,再次捧读项目部编印的诗集《如歌岁月》,这是一群走出齐鲁石化的勇士们在工余时间的浅吟低唱,是他们南征北战、酸甜苦辣的真实写照。诗的作者随着项目部撤销回到了不同的单位,其中有3名同事留在了天津液化天然气公司,4名同志南下支援海南炼化。

“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入驻天津不久,我们每天下班前将现场安全风险通过项目部微信群发布,提醒接班员工应关注的安全风险,做好事前预防。这个做法成为留给接收站的一笔财富。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很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想念并肩作战的同事,衷心祝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书写自己的精彩故事。(储运厂 罗可杰)


信息来源: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