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记齐鲁石化青年科技人才、热电厂齐民动力车间技术组长刘东平

刘东平正在调整7号汽轮机生产工艺。(记者 夏东明 摄)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扎根基层刻苦钻研、学以致用是我的奋斗之路。”说起创新创效,齐鲁石化热电厂齐民动力车间技术组长刘东平侃侃而谈。这位来自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的年轻人,言语中透着四川人特有的真挚、热烈与温暖。

2010年6月,24岁的刘东平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了2400公里外的齐鲁石化。“薪火相传,感受颇深。” 耳濡目染同事们奋力拼搏的样子,刘东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2011年,细心的刘东平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厂里实施技改,通过将1号汽轮机凝汽器乙侧循环水改为黄河水并利用余热提温,取得了年节约标煤3万吨、增效2400余万元的好成绩。

“一项简单的改造年创效就能达到几千万元,不可思议。”这件事让刘东平坚定了走技改创新创效之路的信心。

爬管廊、画系统、学工艺、补理论、勤操作,他利用一切时间“充电”,向身边工匠大拿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他代表齐鲁石化参加了中国石化汽轮机运行值班员职业技能竞赛,一路过关斩将荣获了金牌。

参加工作10余年,刘东平最大的感受就是个人命运始终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煤电产业政策持续从紧,很多煤电企业都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刘东平所在的热电厂同样面临着机组老旧、容量偏小、服役期过长等历史遗留难题。

多台机组随时可能被关停,怎么办?“党员有责任迎难而上,保机组生存。”作为共产党员的他,主动请缨参与机组改造攻关,并定下了确保机组生存、实现创新创效的目标。

能效不达标,首先对7号、8号汽轮机的通流部分进行提效改造。作为集团公司第一批实施小容量机组升级改造技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大家充分研讨、多方论证,为每台机组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方案实施后,年节约标煤4.4万吨,增效达到了3608万元。

同时,他们还对炼油动力站2台机组实施了背压改造。改造后的供电标煤耗由328克/千瓦时降低至265克/千瓦时,远低于国家310克的标准。

“每走一步都必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刘东平认为,干成事就得敢担当,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在7号、8号汽轮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项目中,他创新优化循环水系统接入方案,实现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年回收循环水余热44.46万吉焦,年节约标煤1.52万吨,为冬季地方民生供暖作出了积极贡献。

“职业赋予了我们全新而重要的社会角色。”刘东平表示。面朝东方,修齐治平,名字就是对他本人的最好诠释。(记者 夏东明 通讯员 苏成武)


信息来源: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