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员工们在农场劳动。(马卫国 摄)
如今的临淄区金山镇南仇村西4公里摩天岭脚下,有一方天地,南北西三面环山,壑幽林翠,惠风和畅,景色宜人,这就是原齐鲁石化第一化肥厂农场旧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立这个农场一方面解决了家在农村的齐鲁石化员工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同时也为支持企业生产、改善员工生活提供了后勤保障。
那时的一化农场农林牧副渔业应有尽有,鼎盛时期从业人员达160余人,土地1500亩。生产经营有农作物种植、菜园、苹果园、葡萄园、奶牛场等。
农场承担着第一化肥厂员工的各种副食品生产、供应任务,同时开展副业生产经营,自负盈亏,是企地互惠互利共同支持国家建设的缩影和见证。
1992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化农场工作,在这里留下一段段美好回忆。特别是在秋天,田野里、山坡上,金色梳妆,五谷飘香,忙碌的身影和丰收的景象交相辉映。
每年九月中下旬,农场成立秋收、秋种、秋藏领导小组,场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下设大田组、机耕组、维修组、拌种组、宣传报道组、后勤服务组等,成员们争先恐后、各尽其能,齐心协力完成抢收抢种任务,最后在食堂会餐、总结工作表彰先进。
任技术员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山东省农科院参观学习,掌握了果树修剪、嫁接技术。回到农场,看到漫山遍野的野生酸枣树,我小试牛刀,引进冬枣、雪枣新品种,在酸枣树上枝接、芽接,竟然全部成活。
从此,农场的员工家属学会了嫁接技术。每年秋日来临,农场山上的野酸枣树都会挂满又大又甜的冬枣和雪枣,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学以致用的幸福,深深体会到农艺师这个职业的自豪。
在农场的那几年,我参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见证了农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在这里,我与员工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是一化农场这片沃土滋养了我、锻炼了我、成就了我。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30年前那个刚刚走出校门的青葱小伙,而今已华发早生。由衷感谢齐鲁石化、是她给了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她给了我实现价值的工作舞台。(王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