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局” 转型“争宠”

——齐鲁石化塑料厂依托“四位一体”劳模创新工作机制聚力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塑料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转产茂金属聚乙烯产品中,技术人员使用专用工具将催化剂转移至生产装置。(记者 王敬华 摄)  

  齐鲁石化塑料厂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依托经理、车间主任、车间技术工匠、班组长等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劳模创新工作机制,聚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合成树脂产品由基础迈向中高端,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之路。“五一”前夕,塑料厂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完善制度 攻克行业难题
  塑料厂以建立创新制度体系和创新机制为重心,带动和保障全员创新工作有效开展。该厂先后制定实施劳动竞赛、劳模创新、工匠选树等管理办法,并配套专项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创新活动开展。
  塑料厂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是一套建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装置,产能、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生产技术指标更是无法与新建装置竞争。“老装置先天优势不足,唯有创新才能‘破局’,才能走出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塑料厂副经理李留忠表示。
  塑料厂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能耗、物耗提升专题攻关小组,与国内知名院校展开企校合作,开展排放气回收专题攻关。双方融合生产一线的实践优势和高校的科研理论优势,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排放气深冷回收系统,解决了多种气体混合难以分离的行业技术难题。排放气中的乙烯、己烯、氮气得到高效回收,有效降低了装置能耗和物耗,年增效千万元以上。
  “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是我们装置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只有在新技术应用上持续发力,才能实现不断发展的目标。”山东省创新能手、高密度聚乙烯车间副主任王涛说到。
  近三年来,塑料厂完成工艺技术创新项目22项,合计降本增效过亿元。

积蓄动能 打造国产品牌
  塑料厂先后搭建起四级创新工作阵地13个,瞄准新产品开发、国产替代进口等重点技术瓶颈实施“点题攻关”,聚力技术突破。
  茂金属聚乙烯是一种新型树脂产品,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材、农膜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该产品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市场售价高企,国内用户成本居高不下。
  塑料厂还调动生产、技术、设备等专业人员协同攻关,开展茂金属聚乙烯产品生产全流程攻关。
  “2020年11月,我们成功开发出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空白的茂金属聚乙烯防水卷材料,并成功实现千吨级工业化量产。”齐鲁石化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全密度聚乙烯车间副主任陈宁说。
  如今,塑料厂已经拥有茂金属聚乙烯产品开发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并相继开发出茂金属管材料、茂金属膜料、茂金属滚塑料等多个牌号的产品,其中茂金属聚乙烯管材料产品不但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并以过硬的质量、惠民的价格占据国内市场40%以上的份额,成为市场的“宠儿”,企业创效的“明星”。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注重新产品研发,走高端化、差异化路线,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塑料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王栓说。
  近三年来,塑料厂开发新产品13个,新产品创收占比31%,7项新产品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项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优化环境 培育创新人才
  塑料厂倡导全员创新,逐步完善劳模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改善即创新,人人皆创新”的业态。技术骨干担当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形成了课题立项、研讨制定攻关计划、组织实施攻关、创新成果评估、创新成果发布、表彰奖励的工作模式。
  “小指标劳动竞赛、五小建议等常态化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定期评先奖优,有效激发了全员创新热情。”塑料厂工会副主席段士亮介绍。
  2020年,塑料厂征集职工优秀创新成果47项、优秀合理化建议231项,5个班组获评优秀创新班组。2项成果获省级职工优秀技术成果、2项实用技术被授予国家专利。
  塑料厂先后创建2个省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4个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现了横向到车间、纵向到班组的全员创新业态。
  优良的创新环境成为滋养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多人收获“齐鲁工匠”“齐鲁石化工匠”“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石化首席技师”“中国石化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记者 王敬华  通讯员 齐航)


信息来源: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