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石化55年建设发展史厚重久远。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在齐鲁30万吨乙烯建设的峥嵘岁月中,一幕又一幕往事总会在心间喷涌而出,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1984年,我成为齐鲁石化烯烃厂第一批员工。当时的乙烯建设工地,首先要进行安全培训。对于从未接触过化工企业的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这几个字:易燃易爆,高温高压高风险。所以,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学习安全知识,背诵安全禁令。
更多的培训是学习本岗位的相关理论知识,每天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我们讲课。从外地调入烯烃厂的工程师朱秀绵是上海同济大学毕业。他讲课非常仔细,工艺岗位的相关理论知识,几乎是手把手地把我们这些年轻人教出来的。
从理论到实践,在学习具体操作技术时,由两位师傅精心为我们讲授。一位是从炼油厂来的孙师傅,还有一位是从第二化肥厂来的刘师傅。他们从一条管线、一个阀门,到工艺流程的来龙去脉,把积累的实践操作知识与经验,一点一点地传授给我们。
在岗位培训中,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因为,确保乙烯“86·7”开工锅炉点火一次成功,我们都肩负着责任和使命。
历经了近三个月的室内培训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全部被分别派往上海金山和北京燕山进行实习。
我所在的岗位被分配到了燕山石化,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在燕山石化东方红炼油厂,我第一次看到了石化装置区的宏伟和壮观。
结束实习培训,距离“86·7”开工锅炉点火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全员都进入倒计时的状态。此时,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儿。
那时,循环水岗位的控制室还在建设中,只有锅炉岗位的一座小楼是当时建好的设施。1986年的初春特别冷,那时的工作环境恶劣,一切困难都需要自行克服,没有人提要求、提条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白白浪费的努力。1986年6月30日,乙烯装置开工锅炉点火一次成功,标志着齐鲁石化乙烯建设工程登上了第一个阶段性台阶。欢呼声、雀跃声,掌声和笑声,夹杂着相机的快门声响成一片,控制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齐鲁石化乙烯年生产能力由45万吨提升到80万吨,我们见证了她的建设与发展,见证了她的辉煌与壮大。
在齐鲁石化,留下了无数人青春的记忆,也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和未来。今天,虽然我已退休,却深感自己从未离开过这个大家园,我与过去的同事们时时在关注着她、祝福着她。(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