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激发基层展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齐鲁三十万吨乙烯及各相关装置陆续建成投产,齐鲁石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员工精神面貌朝气蓬勃。
  几乎同一时间,各生产厂源自基层的管理经验先后问世。作为石化企业,从大庆油田开始,就非常重视基层班组的管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在所有的石油石化企业被传承。企业都总结了班组管理经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石油石化人的行为准则,也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使基层管理永葆青春活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采访中听一线员工反映:班组的台账太多,安全、生产、党团工会学习、业务培训等等有十几种之多,基层感觉成了负担。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可我却在采访中意外发现,橡胶厂当时的企管部门认真听取基层班组意见,把十几本台账压缩成五本,深受基层欢迎,有效调动了一线员工参与基层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关于基层管理的各种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我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齐鲁石化橡胶厂为基层“搬山”》,在《中国石化报》一版刊登。
  过了不久,在橡胶厂遇到的一件事,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基层管理的效果。
  一天,我和公司当时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到橡胶厂采访,门卫不让我们进厂,说是根据规定必须要有相关部门陪同,办理手续才能进厂。一直僵持不下,直到厂宣传科科长过来办了手续,我们在他陪同下才进了装置。
  回到公司机关后得知,时任公司经理晚上查岗,因为与我们同样的原因,橡胶厂门卫硬是没让进。我了解了一些事例,写了一篇《齐鲁橡胶厂“铁大门”》,在《中国石化报》报眼位置发表。“铁大门”受到总部领导和公司领导的表扬。
  也是在这一时期,第二化肥厂从丁辛醇车间开始,推出了“星级操作员”制度。车间根据技术水平、考核分数、巡检质量、劳动纪律等内容,把操作员分为从“一星”到“五星”。星级不同,奖金福利以及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也不同。同时“星级操作员”数量的多少,还与班组评优相联系,有时候,一个“五星级”操作员就能决定一个班组的胜出与否。
  这一制度有效激发了车间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化肥厂及时把“星级操作员”制度推广到各生产车间,在全厂形成了新的基层管理高潮。
  1991年春节后,听说烯烃厂裂解车间有几个班组要求“自我管理”。我专门来到裂解车间控制室采访,得知一线员工认为这种检查是一种不信任。工艺一班、二班提出了劳动纪律免检,由一线员工“自我管理”的申请。这一申请得到了车间党支部和厂党委的支持。“免检”申请被批准后的两个月里,一线班组员工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承诺。
  不久,总部有关部门派出专门人员到烯烃厂,全面了解“免检班组”的来龙去脉及效果,并在全系统开展“向免检班组学习”的活动。也就在这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齐鲁石化来到裂解车间,在裂解车间控制室题写了“信得过班组”几个大字。由此,“免检班组”更名为“信得过班组”。
  “免检班组”的做法在中国石化推开后,齐鲁石化有几个生产厂宣传人员找到我反映说,他们厂也搞了类似“免检班组”的基层管理。其中,炼油厂第三常减压车间就有一个“自我管理”班组。
  在学习“免检班组”的同时,各单位还认真总结自己的基层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基层管理的深化。炼油厂总结了第三常减压车间以“免检班组”为基础,争创“免检车间”的做法;北催化车间民主选举班长,开展群众性技术练兵的做法;北维修车间通过“敬主业、强素质、严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的做法,促进了基层管理的深化。
  塑料厂则结合本厂实际,在学习“免检班组”的同时,提出创建“双向信得过”,即生产一线和管理部室双向“信得过”,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这个期间,塑料厂聚苯乙烯车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厂领导着急,车间员工们也着急。这个车间的员工大学毕业生比较多。他们没有被动地等待开车,而是通过网络和各种方式,了解世界和国内聚苯乙烯行业的动态,及时把这些动态与厂领导交流,为装置的及早开工创造条件,表现了强烈的“与企业共命运”的观念。(宗建华) 

信息来源: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