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绿水青山带笑颜

  11月9日,作为齐鲁石化“第一书记”采访报道组成员,我踏上了前往郯城县的路程。郯城县是“第一书记”扶贫的地方,有“银杏之乡”的美称。刚从高速公路驶入郯城县,道路两旁便多了许多银杏树,已是满眼金黄。
  “第一书记”回到他们扶贫的乡村,热情的乡里乡亲伸出温暖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许多人眼角含着热泪,脸上满是幸福洋溢的笑容,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更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跟随曾在东五湖村扶贫的“第一书记”高鹏,我们来到西红柿蔬菜大棚。只见青绿色的西红柿秧有规律地攀援在支架上,一个个硕大的西红柿垂在绿叶间,非常诱人。那些尚在青涩中的西红柿,不久的将来都会变成鲜艳的果实。这些蔬菜大棚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最好的见证。盖顶的薄膜、一定坡度的围墙,根根屹立挺拔的石柱,每个角落里都有“第一书记”付出过的心血。
  每一个致富项目,都凝聚着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蕴含着“第一书记”的职责与使命。“第一书记”就是把改革发展的红利送到乡亲们身边的人。再苦再难,都得咬紧牙关往前走。那些经历过的风雨,如今都成为心头绽放的花朵,所有的艰难和困苦,也都如一粒粒种子,经过风霜雨雪的孕育结出累累硕果。
  过去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曾经那么破旧的房屋,现在是二层小楼的洋房;曾经夜幕降临后黑暗的村庄,如今夜晚也是灯火通明。说起这些事情,一向含蓄矜持的村民们,也会笑出声来。百姓过上了有奔头的日子,怎能不夸赞改变他们生活的“第一书记”,感激齐鲁石化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呢?
  “第一书记”们的脸颊通常晒得黢黑,和当地老百姓几乎无异。他们来就是解难题,帮助老百姓致富,尽最大努力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
  在郯城县采访,感受最深的是眼泪和欢笑一样多。每一个“第一书记”的背后,都有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他们很少去和别人说,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投入到扶贫项目中,那是他们价值的体现。工作和家庭,总是难以兼顾。在关键时刻,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工作。哪怕心有愧疚,哪怕心存遗憾。而这一切的背后,显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帮助村民共同致富的力量。
  泉源乡原副乡长平媛媛,在此次采访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离预产期还有五天。可是,当听闻“第一书记”返乡的消息时,她还是风尘仆仆地赶过来,只为了见一见“第一书记”的面。同样的情况,时任泉源乡翁屯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张庆成,正在外地招商引资。听说“第一书记”返乡,开了八个小时的车,从昆山回到了郯城。许多人自发地赶来,如同“第一书记”离开时的不舍相送。
  说起建大棚遭遇过的波折和困难,平媛媛依然止不住发抖的声音。她说,“第一书记”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我们的故土,帮助我们致富,展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我觉得能够孕育这种精神和情怀的企业很伟大。这种精神就是齐鲁石化精神。我向你们这个群体致敬,更要向培养你们的齐鲁石化致敬。
  返程整理图片的时候,我的心仿佛还留在那里,那么蓝的天,那么美的村庄,那么朴实的笑容,心底有股暖流在流淌、在激荡。我深切感受到“第一书记”和村民们那种家人般的情深义重。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做了多少具体工作,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他们带给郯城人民一种崭新的国企理念,一种美德的普及。
  从郯城回到齐鲁石化,我有了渴望表达的冲动,我想把“第一书记”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11月23日,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兑现了“五年之约”。在这个非凡成就的背后,有“第一书记”这样一群人的奉献,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一个群体,是整个国家扶贫工作取得如此成功的基石,也是老百姓真正从心底信赖、感谢并永远不会忘怀的一群人。

信息来源: 
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