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美食

  因好吃甜食,时常光顾超市糕点货位。坦率说不少品种确实价格不菲,不大一块奶油水果蛋糕居然售价20多元,有的甚至近百元。年轻顾客们却并不在意这一点,孩子挑着贵的要,父母则几乎有求必应。
  有位年轻朋友说,吃的就是“心情”和“创意”嘛。这在我们的童年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因为当时省城居民月均生活费也就七八元。
  不过,那时大人也会设法给孩子做些“美食”。将胡萝卜切条晾干,放在铁锅里烙熟,又甜又脆;把馒头或窝头切片,撒上盐水,烤黄,屡吃不厌。不过最好吃的当是“柿子烀饼”。那时济南南部山区盛产山果,上市季节花几角钱买二三十个多汁的“烘柿”,弄碎,和入玉米、小米、豆子混成的三合面,做成饼子,贴到已放水烧得滚开的大铁锅锅帮上,封好盖子,烧至水干时停火,再略“焖”一会儿出锅。饼子金黄,柿肉橙红,带着一层脆壳,扑鼻的香气让孩子们口水直流。然而因兄弟姐妹多,还得送一些给邻居,每人就只能得到一两块慢慢品尝,绝不能像当今孩子这样大快朵颐。
  后来兄弟姐妹都长大了,饭量渐增,家里其它花销也多了起来,这些“美食”就顾不上做了。
  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加之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国家遇到了暂时困难,“吃”成了大问题。一些原本无人问津的东西也都上了餐桌,除了槐花、榆钱,还有杨柳树等各色树叶、乃至茄子、辣椒枝叶等等。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是一捆胡萝卜。
  那是在省农业部门任职的姨夫给我们带来一捆胡萝卜,这是一位农民老朋友送给他的。共有20来个,长约二十厘米,缨子却有半米多。不仅胡萝卜蒸熟后被分成好几顿吃净,缨子也做成了“美味”的地瓜面包子的馅料。
  日月如梭,我们的国家闯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日益走向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也与当年有了天壤之别。但是今后的强国之路还很长,还会有艰难险阻。我们务必要保持勤劳节俭的传统,反对一切奢靡浪费的歪风邪气,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庄汇力)

信息来源: 
20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