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利器增彩攻坚创效

——记齐鲁石化博士后工作站王民博士

图为王民博士正在进行催化剂评价试验。(毛冬梅 摄)

   编者按 齐鲁石化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的理念,积极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引领科研队伍素质的提升,凝聚更强的科研力量。2019年,公司引进王民博士进驻博士后工作站。一年来,王民博士勤奋努力,认真工作,展现了担当与作为。
  
  齐鲁石化研究院工业催化研究所实验室里,王民博士正在小型加压评价装置忙碌着,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工作服背后也早已湿透。
  “优秀的科研团队是出成果的必要条件,个人能力再强也远远不够,只有团队中每一个人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高效地做好科研工作。”王民如是说。
  1989年出生的王民,201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业催化专业,是公司拓展高端人才引进渠道,首次作为科研骨干引进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一年来,他以公司主要科研领域、相关生产装置和重要科技需求为导向,在课题研发、论文撰写、技术培训、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耽搁分毫推动科研进展
  2020年初,王民刚刚结束生产厂见习,正积极着手筹备科研项目。当课题所需的试验平台正要搭建,催化剂评价设备亟需安装调试的紧急关头,新冠肺炎疫情却又不期而至,导致试验进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春节假期一结束,他从潍坊老家立即返回临淄。在家自行隔离的十四天中,他不敢耽搁分毫,通过梳理前期催化剂试验数据与结论,创新性地发现了活性组分与助剂之间的界面具有极高的催化性能,可明显提升合成过程对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选择性,一旦实现工业化,可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基于此,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相关的科技论文。
  在家中,他还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利用微信、石化通等平台,以视频、电话交流等形式,与项目组人员积极开展交流探讨,制定专利申请计划,明确了八项发明专利的大体方向、框架,并完成两项专利的撰写工作。
  同时,他大量查阅文献材料、深入调研科技前沿,制定了下一步试验方案,为复工后试验进程的快速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隔离期刚满,王民回到实验室组织试验平台的搭建工作,面对药品、实验器材等必需品的不足,他主动联系院内其他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通过多方协调,最终赶在复工前完成了所有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将需耗时5、6个月的筹建工作时间缩短了近五分之四的时间。
  “科研成果的取得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数据积累,我们已经耽误了很多时间,现在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抢时间、想方设法赶进度,把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加紧进行,最大限度确保试验进度不受影响。”王民如是说。他炯炯有神的眼里透着坚毅,还有自信与担当。
  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他和团队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钉”在生产装置现场,一边是科研课题忙攻关,一边是生产优化解难题。

攻坚创效承重担义不容辞
  公司“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开展以来,王民连续奋战没有一天肯停下来休息。每每伴着夜色回到家中,他顾不上照看不满3岁的女儿,把自己关在书房中,继续查阅文献资料、思考科研思路,为生产技术持续优化和下一步试验打好基础。
  “研究院作为齐鲁石化唯一一家科研单位,肩负着为生产服务的责任与重担,除了科研开发引领创新,能为生产攻坚创效,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王民说。
  根据公司安排,王民到第二化肥厂气体联合车间、丁辛醇车间,炼油厂硫黄回收车间、加氢精制车间等单位,对相应生产车间的装置工艺流程进行了实地学习和了解,期间与车间技术人员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技术交流,并就装置运行和催化剂使用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积极配合第二化肥厂开展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百日攻坚创效”行动期间,王民博士与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生产现场,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提出多项优化增效措施,重点针对气体联合车间气化单元和净化单元蒸汽协同优化管理,提出关键控制指标,实现蒸汽总用量大幅下降;持续跟进煤气化装置尾气达标排放治理项目、煤制氢产能优化项目,并协助气体联合车间尾气达标排放装置建设及开工运行等多项工作。
  王民在催化材料制备、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理论和实践功底较为深厚。对此,他发挥自身所长,助力提升研究院科研团队整体水平。工作之余,王民在研究院内部陆续开展了“钴基催化剂的表界面性质对费托合成的影响研究”、“X射线衍射与氮气吸附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多场培训,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为科研技术人员介绍新思路、新方法,得到了院内科研技术人员的好评。
  针对当前硫化氢处理过程能耗较高,氢原子不能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他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可见光催化分解硫化氢制氢的思路,并将“钙钛矿基异质结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分解硫化氢制氢的性能和机理研究”课题申报国家博士后基金。此课题是实现硫化氢的高效清洁利用和取得氢能的新途径,目前已具备探索试验的条件。
  “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主要科技沟通渠道之一,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承载作用,成为创新驱动的‘加速器’。结合‘双百人才’引进,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能及时引进科研开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公司高端人才引进、推动科研创新的‘新引擎’。”公司副总经济师、党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部经理慕常强说出了对未来人才队伍建设的憧憬。(公司人力资源部 研究院供稿)

信息来源: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