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闭门羹”方为“香饽饽”

  研究院刘剑利(右二)、陶卫东(右一)在中国石化元坝气田硫磺装置查看装置运行状态。(图片提供 徐翠翠)

  前一段时间,齐鲁石化举办的硫磺回收高研班的课间,来自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地方企业的学员们将研究院刘爱华围得水泄不通,都对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系列硫回收催化剂十分感兴趣。
  系列硫回收催化剂已成了业内的香饽饽,市场占有率70%以上,成功应用于国内外200余套硫回收装置。但是,十年前应用这种硫回收催化剂的厂家仅有齐鲁石化炼油厂一家。项目组技术人员外出推广吃了不少“闭门羹”。从被拒绝到受欢迎,这巨大转变的背后是研究院员工付出的艰辛努力。
  系列催化剂不被认可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产品性能不够优良。意识到这一点后,研究院项目组的研发人员没有气馁,反而是扑下身子潜心钻研,一项一项提高催化剂性能,将难点、瓶颈一一攻破。催化剂性能提高了,推广就有了底气。
  技术人员带着试验数据到一家一家单位推广,闭门羹不怕,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第三次。经过不懈努力,被技术人员诚意打动的国内某硫磺回收装置负责人,终于同意使用改进的硫回收催化剂。该装置应用后,取得了优良的效果,装置运行比之前平稳多了,不仅如此,硫回收率相比之前还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我们这次真是‘押对宝’了,没想到你们的催化剂效果这么好!”看到应用效果后,厂家的技术员高兴地说。
  催化剂推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技术服务之路。催化剂推广不是说厂家成功应用就结束了,在整个催化剂3至6年的使用周期内,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是随时待命的,甚至有时候技术人员都是不请自到。从催化剂装填、正常使用、装置标定,到催化剂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卸剂,技术人员都要在现场进行服务和指导。他们这种细致周到的服务打动了一家又一家企业。
  有一家企业装填催化剂时,现场要找技术服务人员,找来找去没找到,厂家负责人有些抱怨。当他来到反应器平台时,看到了满身灰尘的技术服务人员。原来,我们的员工怕施工人员装填不细致,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流影响使用性能,便钻进反应器中查看装填情况。这件事让这位负责人非常感动。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使用的良好反馈,这一系列硫回收催化剂在业内开始名声大噪,众多企业都为其打起免费广告。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最大动力,对于系列硫磺催化剂的研发亦是如此。在取得诸多应用业绩后,项目组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着手于新型催化剂的研发。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他们积极调整催化剂的配置方案,从源头降低装置烟气二氧化硫排放。针对装置日益复杂的原料气,他们进行新型耐氧耐水热稳定型催化剂的研发,最终研发出了国内外独创的催化剂,也正是这类催化剂,使得汽油质量升级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为了解决天然气田硫磺回收装置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进行新一轮的攻关,成功实现催化剂的国产化。如今,系列硫回收催化剂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部分催化剂属国内外首创。
  从“闭门羹”到“香饽饽”的市场化运营中,这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市场化运营是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头戏,改革初期,必有难度和阻力。很多时候,只有以更好的产品,更优的服务,更高端的科技去应对市场化运营的阵痛,方能收获硕果。
  (徐翠翠)

信息来源: 
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