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执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齐鲁石化也给党委宣传部配备了一台2411四通打字机。当时我知道无纸化办公将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于是,我主动找部长姜衍华要求学打字,没想到部长竟直接答应了。于是,我先是连开几个夜车苦背五笔简码口诀,白天在完成正常的采访写作和版面编辑画版任务外,一有空就坐在打字机前练指法,学拆字。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我终于完整地打印出了自己的第一篇稿件。
  九十年代初,计算机摆上了每个编辑的办公桌。时任总编室主任的我,在编务会上向所有记者和编辑提出了三个月后,手写稿件一律不得送审的要求。一时间,报社出现了学五笔打字的热潮。很快,我同辈的编辑记者们逐渐掌握了用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技巧,淘汰了手写稿件。
  《齐鲁石化报》创刊之初,记者大都是骑自行车下基层采访,或者挤职工上下班的公交班车。1984年,公司为报社配备了一台长江750偏三摩托车。最年轻的我,成了这台摩托的兼职驾驶员。每天,带着自己的采访任务,拉上两个记者,把他们分别放在各自的采访单位后,再去自己的采访点。完成任务后再把他们接上一起回报社。报纸扩为周二刊后,人员增加了,采访任务多,摩托车的使用频率更高了。我和我的同伴们骑着车,每日穿梭在公司三十多个二级单位间。夏天头顶烈日,呼吸着路上飞尘,一身汗一脸泥。冬天顶刺骨寒风,皮大衣皮手套皮护膝,依然是冻得直打颤。特别是“87·5”齐鲁乙烯开工那段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记者去工地,风雨无阻,有时一天要跑两个来回。
  《齐鲁石化报》自1979年10月创刊以来,每期报纸留存200份,直到2005年底,《齐鲁石化报》已出版发行2700多期,合订本50多册。每册保留40本,码在仓库中好大一堆。
  由于报社仓库存放条件简陋,早期装订的合订本开始发霉变黄。作为副总编辑的我,便在报社办公会上提出将全部合订本电子化。总编刘百胜当即决定,向公司科技部报请项目——《齐鲁石化报》历史资料数字化存储。
  2006年,项目终于立项。2007年6月份,报纸电子版的版面扫描和文字识别全部完成,我去做最后的确认,浏览和抽检了部分版面和文字,结果无一差错。最终项目圆满完成。
  那段时光是我最紧张的日子,不光是自己终审每期报纸稿件的本职工作要完成,更主要的是心里紧张,第一次承办这样的项目,生怕哪里有了疏漏而给公司和报社造成损失。
  2009年10月29日,《齐鲁石化报》创刊30周年庆典时,《齐鲁石化报》1979-2006电子版作为礼品,送到了众多的来宾和通讯员手中。

信息来源: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