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齐鲁石化报》已创刊四十周年了。但当年筹备和初创时期,大家发扬“团结勤奋、争创一流”的精神,自己动手,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仍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是1975年被调到当时的山东胜利石化总厂宣传组搞新闻报道工作的。在《石化工人报》报纸创刊之前,曾印刷过一段时间的油印八开小报。记得当时是燃化部工业学大庆会议要在公司召开。当时的总厂领导要求宣传处出一种油印小报,一天一期,全总厂发行,既报道会议精神,也要反应总厂各单位的精神面貌。于是在当时的宣传处长的带领下,宣传处大部分同志都住进了当时的第一招待所。鞠梅初等我们几个负责编稿,还有一些人负责采访,又从各厂抽调写字比较好的丁立军等同志负责刻板印刷。
当时大家的干劲是那么的高涨。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家都没有回家,白天晚上地干,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正是这次油印报办得成功,再加上改革开放大潮,才促使总厂领导决心像胜利油田《胜利报》那样,办一份属于自己的铅印报纸。
记得过了不久,当时总厂政治部和我们宣传处长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到有关企业报去学习,考察,看看人家的报纸是怎么办的。我先后去了燕山石化报社、胜利报社和莱钢报社。这些报社的领导、编辑都十分热情,不但讲解了办报的过程,还手把手教我如何编稿,怎样画版。我也不客气,将他们的企业报、甚至排版纸装了满满一旅行袋带了回来。后来根据总厂领导要求报社和报道组分立的原则,由曹永庆、李清敏等同志成立了报社,鞠梅初和我仍留在报道组工作。
记得报社成立初期,因办公大楼没有多余的办公室,只好在第一化肥厂大沟旁的小平房腾出几间来作为办公室。当时只有几张办公桌和部分稿纸,加上办公经费也十分紧张,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报社初创时期既无摄影记者,也无照相机。当时整个宣传处只有报道组有一部老掉牙德国产的伸缩式120照相机,还不太好用。但报纸没有照片就太死板了。当时的报社领导就跟我说:“小范,你得给我们弄点照片。”于是,我就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到各厂找素材。到北沥青拍当时最先进的门式起重机抓吊沥青块时,为了找角度,一不小心掉到了水池子里,浑身都湿透了。没有暗房,就借用当时办公大楼四楼工会的暗房夜里洗照片。由于照相机老掉牙了,加上我的摄影技术一般般,有些照片印到报纸上不是很清晰,后来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用我的真名发表了,起了一些诸如“晓凡”之类的笔名。后来,报社添置了“东风”新闻镜箱和海鸥120照相机,再后来又调来了摄影记者,照片越来越好。
“春入禁城怀旧隐,偶来芳圃似还家。”作为曾经在齐鲁石化新闻战线工作过的我,仍然对每期的《齐鲁石化报》都饶有兴趣地拜读,衷心祝愿报纸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