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炉火”

 走过岁月,暮然回首,祖国70岁,我48岁。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旅途,我见证着伟大祖国一步步崛起,再到今天的强盛。可是,这取得每一份成绩的背后,我知道,有艰难,也有不易,更有无数人在坎坷路上摸索前行的勇气和付出。
  有些记忆,被暂时尘封了起来,却永难忘却。等到有适宜的机会出现,那层包裹着记忆的“壳”就会“砰然”脱落,一个个远去的故事,也会像开闸的洪流一般,于瞬间滔滔而来,不断翻腾着、追寻着,也激荡着久已平静的心田……
  家里边,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煤矿工人。八十年代初期,尽管那时人们还不富裕,可是随着商品流通和一些基础建设的快速兴起,只要你肯劳动,就已经不再为吃饱肚子犯愁了。
  “过年回家,我会带猪头和猪蹄子回来,劈开,煮熟,做猪头肉冻……”那时,我的矿工父亲刚进腊月,就跟母亲商量着准备“年货”。到了年底,准背回一个猪头和几个猪蹄子。这时候,一家四口人就要分工忙活:母亲忙着收拾花生米或者豆子之类做“肉冻”的辅料。妹妹生火烧水,我给父亲打下手,递送烧红的烙铁,去烫除猪头上残存的猪毛……那一大盆肉冻,是整个过年期间唯一的美食。
  我在考入齐鲁石化技校之前,干了近三年各种各样的零工。这期间,还在老家的小煤矿上当过短期矿工。那时,一块去井下挖煤的伙伴中,有年龄比我大的,也有跟我同龄的。挖煤这活儿,老辈人都说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不光辛苦,还特别的危险。
  采煤面最矮的地方,不到半米高。师傅一般都侧身躺在湿滑的地面上,用镐头一点点把煤“掏”出来,再拿铁锨头铲到“拖斗”里,装满后,大概200多斤的样子。接下来,就是我跟另一个同伴,把这一“拖斗”煤拉出“碳窝”,再拉到几百米外的大巷道,装到矿车里,由另一组人推到井口,用绞车提升到地面上,等待装车、外运。这段短时间的挖煤经历,让我不再惧怕任何的苦和累。
  1988年,经过预选和正式考试,我作为一名“外招生”,考进了齐鲁石化技校。从此,在这片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扎下根来。31年间,我见证了乙烯产量从最初的年产30万吨,一路扩建到今天的80万吨……
  在我的电脑桌面上,保留着一张照片。照片中,两名锅炉工戴着安全帽、护目镜等劳保用品,透过锅炉本体上的观察孔,在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熊熊燃烧的火焰。然后,再通过火焰的颜色去判断煤的燃烧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力图让每一克煤都把自身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锅炉工们把这项工作称为“看火”。每当工作劳累或者感到疲倦的时候,我就看看这张照片,看看燃烧的炉火以及两名工友被炉火映红了的脸庞。看完后,心生干劲,有好多次加班,我都用看“炉火”燃烧这个办法,激励自己把工作干完。
  我也从内心喜欢煤炭在炉膛内燃烧成烈焰的模样。我看了一遍再看一遍,每看一遍都会为之激动、为之自豪。我想,这样的“镜头”,不正是当下齐鲁石化率先打造“两个一流”和整个国家昂扬向上、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状态吗?
  7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瞬间。可对于一个人、一个时代来说,足够书写出绚丽辉煌的篇章——只要你肯努力,只要愿意去拼搏!
  燃烧抑或是火红的色彩,在我心中,永远代表着热烈与激情。有时我会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活成煤在炉膛内燃烧的状态,那该多好?在燃烧中释放能量,在燃烧中实现梦想,在燃烧中聆听赞歌的嘹亮。
  图为热电厂锅炉车间职工正在看火打焦。(文/图 苏成武)

信息来源: 
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