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这一天走进学校的。1960年,响应党的号召,我奔赴万里之遥的新疆和田县为国效力。初到新疆,我被分配教洛浦县汉小第一届毕业班,不久又调县广播站任采编。
  当时天天骑着自行车,驮着录放机,怀揣包谷馕,喝饮渠中的水,跑几十里砂石路到田间地头、农舍、机关采访。那段时期,我所在的广播站被评为“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宣传先进单位”,自己写的《木纳格葡萄王》,不仅在《人民日报》登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反复播送,在全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还自编教材,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县上的第一代知识女性和业务骨干。在我离开洛浦县时,他们有的成长为县委书记、自治区农机部长、自治州的州长……
  回首新疆26年时光,我没有懊悔、没有惋惜。我和我的共和国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一起分享了改革开放春风的温馨。
  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在山东的父母均已年迈多病,虽然舍不得新疆的一草一木,我还是应了父母的召唤回到了山东老家。齐鲁30万吨乙烯“87·5”即将开工时,我成为齐鲁石化的一员。那时,一批批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技校生经过培训后,夏踩热浪、冬冒严寒,参加建设;有的职工为赶工期推迟婚期;指挥部挑灯夜战顶层设计,隆隆的开山炮、闪闪的电焊花,到处是创业者粗犷的呐喊……往日生长地瓜、山豆角的七沟八梁上建成了一座年产30万吨乙烯的石化城。
  如火如荼地乙烯建设中,我一方面利用工余时间照顾老人,一方面加倍努力工作。在南方发生洪水灾害时,我捐款捐物,创编诗作到蜂山公园和公司体育场门口进行宣传。在组干部工作时,我致力于培养输送年轻干部;在宣传部门,我利用老本行优势,因势利导,率先开展党员电化教育,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强化思想引领,对全国劳模李安喜、刘进森、全国“三八红旗手”余梅英等一批先进典型进行了新闻报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
  我亲眼见到乙烯45万吨扩建到80万吨的改造,也亲眼目睹了齐鲁石化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祖国就像一座大花园,而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不停地采花酿蜜,笔尖留下一行行墨香,欢乐在心底流淌……(夏礼英)
 

信息来源: 
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