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随着本月最后一辆低硫船燃专列缓缓驶出铁石站,标志着齐鲁石化炼油厂圆满完成了公司1月份2.5万吨低硫船燃的出厂任务。
同时,炼油厂还与研究院通力协作,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船燃的生产成本,让“船燃”这一创效“新引擎”持续输出“强动力”。2月份,“五组分”船燃小试配方已完成外委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完全达标,公司正在积极组织采用第五组分乙烯焦油的生产准备。
自2020年起,国际海事组织(IMO)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开海域内,强制推行船舶燃油含硫量小于0.5%的“限硫令”。中国石化积极推动全球航运绿色发展,布局包括齐鲁石化在内的10家炼油企业率先开展资源生产。
2019年,公司完成了低硫船用残渣燃料油的研发、试验及调和设施的建设工作。
2020年,炼油厂克服疫情、检修的双重困难,全力以赴做好船燃的生产、出厂工作,船燃产量高达28.3万吨,接近30万吨/年的一期设计生产能力。
迎难而上——
全力优化生产
2020年新年伊始,刚正式投入生产不久的船燃,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冲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防控形势,炼油厂迎难而上,在落实好各项防控要求的同时,通过统筹优化、精准预判、精心维护等措施,抓好装置的安全生产运行。
“疫情期间,保持正常生产,确保完成船燃全年生产目标。”公司炼油工艺专家、炼油厂生产调度科孙立军的语气坚定。
船燃生产、调和、储存、分析等各环节和各岗位上的员工都密切协作、加强巡检、精心操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区域内所有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了船燃装置的稳定生产。
“9月至12月份,炼油厂分两阶段检修,各装置生产、停工、检修、开工的时间不尽相同,给船燃生产带来了巨大考验。”孙立军说。
为此,该厂提前深度谋划,做好统筹安排,并跟销售等部门协调沟通,于10月份全月、11月初组织该厂重油加氢装置满负荷生产,增加船燃主要组分油VRDS常压渣油的库存,一部分用于调和船燃,一部分保证二催化装置生产。
在11月2日重油加氢装置停车检修前,该厂完成了2个月的船燃生产任务。
同时提前与第二化肥厂、齐翔等单位协调,保证氢气用量,并组织好该厂二制氢装置的开工,确保船燃生产的氢气用量,力保船燃产量不降低。
使得船燃产品在疫情防控及检修期间实现了稳定生产。
持续创新——
有效降低成本
“真是省下不少。”2020年11月2日,炼油厂生产调度科副主任师孙献菊,对照船燃调和数据快速地完成了计算,眼睛笑得都弯了起来。
自7月下旬起,该厂二催化回炼油通过输送管线掺入VRDS常压渣油,作为“第四组分油”调入船燃,在满足船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船燃成本。
炼油厂在2020年年初实现“三组分”船燃生产的基础上,与研究院通力协作、聚力攻关,积极寻找易调和、经济性更强、技术指标更优的船燃组分,为公司“持续攻坚创效”行动做出贡献。
“相对于其它三种组分,二催化回炼油成本更低,更适合调和船燃。但调多少?怎么调?都是难题。”孙献菊分析。
为此,研究院船燃项目团队与炼油厂展开交流,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试验和测试优化,在十几个配方中,结合二催化回炼油及船燃产量,筛选出最优的两组调和配方。
在试生产中,炼油厂结合船燃组分油实际情况,一步步地展开调节,摸索出了成熟可行的方案。自2020年7月底以来,齐鲁石化出厂的船燃皆为四组分,质量全部合格达标。
研发五组分——
科研推动创效
自7月份开始,在2020年最热的1个半月时间里,研究院船燃研发项目组负责人张红宇和同事们,开起了一套自主利旧改装的加氢装置。他们2个人一个班,一个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每天都要对产品进行6至7个小时的全项目分析,及时记录数据,并根据数据微调工艺参数和调和合配方。
他们还在加氢装置,对采集到的、不同批次的烯烃厂裂解车间副产物——乙烯焦油,进行改质试验和配方试验,用以调和船燃。
在中国石化范围内,齐鲁石化是最早提出往船燃里加入粘度大、价格低廉的乙烯焦油的企业。公司通过打造“五组分”船燃,实现了乙烯焦油低质高用,并提升了船燃附加值,积极推动公司“炼化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在经历了上百次调和、上千次分析测试后,研究院项目组在中国石化范围内,率先拿出与公司原料结构、原料自然配比、装置及产品结构相符的船燃配方及可行性方案。(记者 赵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