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设备管理工作比喻成链条,专业扁平化管理之前,我只负责一根链条上的一个链环,而现在,各生产车间的多根链条拧成了一股,只要环环相扣、相通,就能发挥出最大作用。”4月8日,齐鲁石化橡胶厂现场设备工程师刘明科正在现场调试机泵,虽然他车间设备员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但是工作热情却更高涨了。
2019年5月,该厂工艺专业扁平化管理全面完成,近1年的时间成效显著。尝到改革“甜头”后,他们又积极推进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今年3月13日,将7个车间的设备管理人员统一划入厂机械动力科,进入试运行阶段,有力促进了专业管理相互融合。
改革:激发内生活力
“我想学习丁二烯装置的设备构造,提升专业技能。”
“我希望发挥一下余热,可以把繁琐的物资配送工作交给我。”在该厂召开的设备专业扁平化工作例会上,大家将自己的意愿如实填写在调查表上。
他们打破以往统一安排的惯例,仿照高考报志愿模式,制作意愿调查表,将7套装置作为选项,报考人员首先选择3个最想去的装置。
厂机械动力科根据大家填报的志愿,征求车间意见后,对相应人员进行调整,让每一名设备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该厂还加快对全厂物资统一管理调配,整合优化相似项,逐步减轻基层人员压力,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攻关。
“我们本着装置需求与个人意愿匹配的原则,将人员再优化,让划转过来的人员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从而支持改革,实现1+1>2的目标。”橡胶厂副经理李延军对专业扁平化管理充满信心。
优化:实现高效运转
“以后提报计划的程序将会缩减,效率更快。”区域工程师徐新龙谈到今后的工作,表情轻松了许多。
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之前,厂机械动力科和各车间管理上存在职责重叠的现象。
车间设备员提报计划,管理层级多,分工过细,部分岗位只是发挥“二传手”功能,遇到问题时,有推诿扯皮现象。
改革后,计划的提报程序由原来的4级缩减为2级,区域工程师直接提报给科长,节省了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
橡胶厂将中试、顺丁等5个车间组成一个片区进行试点,让设备管理人员相互学习、充分流动、合力攻关。
“RTC项目技术力量不足,这次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弥补了这个缺陷。”该厂中心试验室设备员孙健感慨到。
他们延续工艺管理扁平化“业务随人走,人员不离现场”的做法,打消了车间对于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的顾虑。由厂机械动力科和生产车间对设备员共同考核,车间占比80%,机械动力科仅占比20%,把更大考核权限留给车间,为稳定队伍,保证生产安稳运行提供保障。
融合:攻关生产瓶颈
4月8日,该厂顺丁橡胶“7万吨改8万吨”优化项目实现了新突破,后处理三条生产线同时开车连续运行24小时试验圆满成功,日产量达到253吨,创历史以来单日产量最高纪录。
这是工艺专业扁平化管理与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后,技术人员合力攻关,解决生产难题的一次成功体验。
顺丁后处理二线设备一直处于备用状态,开车运行之前,需要设备人员提前预检、试运转确认,再与工艺技术员沟通,进行方案优化、参数调整。
设备运行期间,设备、技术专业人员以及车间领导紧盯现场,随时处理问题,为生产提供保障。
“橡胶厂是公司首家工艺与设备两个专业实现扁平化管理的单位,汇集改革力量,激活了企业发展的新动能。”该厂经理李海强深有感触。
换热器的腐蚀泄漏一直是制约生产的瓶颈难题,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之后,他们召开工艺技术与设备两个专业联合攻关会,双方在现场共同查流程,并从各自专业出发分析讨论,跨区域协同合作,让思维碰撞擦出灵感火花,最终找到原因和处理办法,设备腐蚀问题得以解决。
目前,该厂设备专业扁平化管理试运行1个月,效果已经凸显。下一步,他们将逐步摸索,借鉴兄弟企业和技术专业扁平化管理的先进经验,为6月1日正式运行铺平道路。(记者 孙淑芸 通讯员 蔚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