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明媚的春光中,站在它的面前,我静静地打量着它,鳞次栉比的脚手架犹如铠甲将它包裹起来,每个入口处“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在风中摆动,提示他人不能贸然进入,也告诉大家这里将被拆除。
我向里张望着,由于各种防护设施的遮挡,它显得深邃静幽,当年的它绝没有这样的沉静:锅炉轰鸣,炉火跳跃,迈着轻快步伐的职工们穿梭其中。
它的名字叫橡胶厂锅炉车间,它在齐鲁石化橡胶厂的发展史上战功赫赫,名声在外——锅炉厂房建设时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展示了胶厂人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后来在员工的努力下,锅炉车间是公司和厂的基层管理典型,可以说,锅炉厂房见证了一个工厂的成长,锅炉车间作风代表了一个厂的文化精神。
它也是我穿上工装,带着满脸青涩和憧憬踏进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作为一名倒班分析工,跟在师傅后面知道了什么是白班、四点、零点,也知道了它一直传承的精神:勤劳,质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记得一次凌晨,操作室内警报声尖厉地响起,瞬间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班长的指挥下,手拿工具,迅速各奔岗位。只留下年轻的自己站在原地发懵。在大家的快速反应处理下,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消于无形。我进一步知道了,作为一名工人不是我想象中的简单和轻松,需要技术过硬,懂得团结协作,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节能和环保,2011年12月,锅炉停运了,车间撤消了,职工纷纷转岗,当时已离开锅炉车间的自己听闻后心里一阵不舍,多少人为之奋斗,付出青春的地方啊!
不舍的是情怀,不变的是精神。去年,厂里举办了职工讲堂,成型车间操作班长孙洪波作为优秀班长代表站在台上,深情地讲述自己从锅炉车间转岗后的茫然和重新找回目标后的努力,他在台上讲得几欲落泪,我在台下听得湿了眼眶。但听到后来,心里不由得为曾经都是锅炉人感到满满的自豪。孙洪波离开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岗位,经过了短时间的不适应后,很快调整自己,融入到新环境,学业务,提技能。转岗的他脱颖而出,竞争上了班长岗位。看着自信的孙洪波,我知道,锅炉人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无论走到哪、干什么,有了这种深入骨髓的精气神,都是好样的。
已经退休的原橡胶厂单体车间女党员江霞,回忆起建厂初期非常激动。当年16岁的她和男职工一样拉板车,扛土坯,把深厚的感情倾注在一砖一瓦,一举一动里。她说,当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就是一种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精神在支撑着她。
这种精神从车间到厂乃至公司,是我们企业多年来克敌制胜的法宝。像我所在的橡胶厂,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已经连续7年合成橡胶产量居全国第一,可以说贯穿始终的是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把企业当成自己家的精神,引领着几代人踏实坚定的一步步向前走。
春风拂来,暖暖的把我和它包围,静默中,仿佛听到它在说:我光荣的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了,这片土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呢!是的,设计蓝图已经呈现,在这里将投资建设顺丁装置废气达标排放技改项目。
想起一位老领导写过的话,我老了,但装置还年轻。我想加一句,人会老,装置会老,但企业精神永远年轻。
是啊,厂房虽然会拆除,但那种爱企如家、蓬勃向上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拆除,会一直传承下去。抬头望去,阳光在脚手架上闪耀、跳动,新的希望正在孕育,一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