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对于齐鲁石化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齐鲁石化把更高、更严的安全环保标准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机遇,持续抓好环保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总投资13.4亿元的“碧水蓝天”环保治理30个项目全部完成,为打造“绿色山东、生态淄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年,齐鲁石化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率先达到国内最严格排放标准。车用柴油达到国Ⅴ标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各项污染物均实现了大幅减排。
供排水厂乙烯净化车间运行五班19名员工用“精进”、“协作”和“忠诚”,为污水的达标排放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被评为2017年 “山东省工人先锋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班组,看看这道“绿色屏障”是如何筑起的?
2017年“山东省工人先锋号”供排水厂乙烯净化车间运行五班全家福。
乙烯污水处理场担负着齐鲁乙烯等共47套生产装置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任务,还接收了地方近100家企业的污水处理任务。乙烯污水处理场来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水质波动频繁,是中国石化系统内较难处理的污水,也是世界上较难处理的污水之一。
让污水变清流,是运行五班职责所在。班组19名员工用“精进”、“协作”和“忠诚”,为乙烯污水处理场污水的达标排放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截至2017年4月27日,齐鲁石化乙烯污水处理已经实现连续达标2378天。
精进——开辟激励之道
“奖金的发放必须遵守多劳多得的原则,其次要拴心留人!”这就是该班班长李在明的激励之“道”,激励之“道”让大伙儿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该班组员工平均年龄近50岁,但技术水平高,再加上李在明的激励之“道”,污水处理指标始终保持较好水平。
除此之外,该班还专设了一份“创新基金”,鼓励班员多提合理化建议,协助技术人员攻克工艺难关。
今年年初,车间新上一套生物膜反应器,李在明主动请缨,发动全班想办法,几经琢磨后,献出了好点子。他们用自制的“土方”打通了污水达标排放的“脉络”,解决了难题。
去年该班共提出合理化建议30余条,对污水达标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协作——消除隐患之源
该班不但干好自己的活,还把工作韧劲延伸到了其他班。
前几天,临近下班时,车间2号生化系统出现“肠梗阻”。按照工艺要求,必须在50分钟内把提泥管全部疏通完,否则污水达标将会受到威胁。
每个刮泥机都有12根气提管,每根管长达6米,管径只有15毫米,疏通时还必须将其全部提出池面,处理难度极大,清理一根管至少需要2人协调运行。
此时,李在明已到下班时间,而接该岗位的二班职工也仅有两人。
“单靠他们50分钟内不可能清理完,系统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想到这,李在明喊上班员马俊茂留了下来,协助二班一块清理,系统如期恢复正常运行。
忠诚——树立正气之本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学过中医的李在明把“医道”灵活应用于班组管理之中,为班组把脉开方,理顺了班组心气,“忠诚”成为班组的统一气质。
李在明有一辆自己设计的设备“救护车”。他把废旧药剂桶自制成工具箱,用铁丝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里面装着扳手、管钳等20多种“急救”工具,车把空隙里还斜插着一把扫帚。
只要上班,李在明都会骑着它围着污水处理场转上几圈,随时清理现场、疏通管线、调整加药量,并及时处理设备隐患。因为这个“好”习惯,运行五班的卫生、隐患识别等考核指标也在车间名列前茅。
“这些不起眼的小举动,一年能为车间节省上万元外委费用,更重要的是及时处理小缺陷,降低了大风险发生的几率。”该车间设备员王明泽这样评价。
“李班长能干、实在,我们也要跟着班长好好干。”该班生化岗位主操王善升和其他班员一样对班长很钦佩。在班长的带动下,他们都加入到了“急救队”中。
2016年以来,该班组先后发现并整改隐患40余项,为污水达标排放扫清了障碍。
作者:邱立伟 张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