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为民情怀 补足精神之钙

纪实文学《梁家河》,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深情感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作为一名齐鲁石化员工,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和思想精髓,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

我曾有过在临沂市郯城县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经历,那两年类似“知青”的生活,让我深度接触了农村,了解了当今中国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状况,对我的精神世界是一次深刻的洗礼。

学习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梁家河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1969年,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下乡插队。刚来梁家河的那天晚上,他站在沟边看村子,满目都是峭立的黄土山,窑洞里油灯的光亮,星星点点透出窗棂,能看到最大的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不禁感叹:“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那个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乡亲们每年正月十五一过就纷纷离开家门,加入外出讨饭的人流。

面对贫瘠的黄土地,生活困苦的群众,习近平组织基建队打坝修梯田,以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群众的生活,自己干活从不“撒奸儿”。当选大队支部书记后,为了增加大面积的好地拔穷根,他几经周折,亲力亲为,夜以继日地带领群众在沟口打起了一座水坠坝,给梁家河的百姓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永远的财富。

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推动梁家河的发展,他自筹经费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经验,并在自己艰苦的努力下,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既解决了梁家河村的能源问题,又解决了农业肥料问题,提高了粮食产量。在习近平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延川县47个大队基本实现了沼气化,使群众实现了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的梦想。

为了方便群众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百姓的收入,习近平精心谋划,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社员可以用工分换衣服、农具、日用品,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地便利。

学习总书记的坚定信念

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既磨炼了习近平的意志,也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在正定县工作时,被称为“接地气”的县委书记,要么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跑在乡下,要么在大街上支起一张桌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百姓的生活现状和迫切需求,广纳良策,使正定县实现经济腾飞。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他跋山涉水走遍每一个贫困之地,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给宁德做了确切的定位: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在习近平的带领下,宁德人民提起了精气神,摆脱了贫困。

学习总书记的饮水思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691月去的,75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与梁家河的乡亲们经常有书信往来,关心梁家河的发展。1994年,当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得知梁家河群众吕侯生右腿患骨髓炎而无钱看病时,他寄去路费请他到福州看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他不但支付了所有的医药费,而且每晚在病床前看望。2014年,梁家河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切关心群众的安全,勉励他们积极抢险自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红火。点滴的关怀数不胜数,温暖着梁家河百姓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曾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每一次回家,都像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走遍山山峁峁,看望每一户乡亲,送去特色礼物,与曾经的“小伙伴”促膝长谈,跟干部群众共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来咱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地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程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他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着他的诺言,时刻关心着梁家河的发展、梁家河群众的生活,为梁家河发展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为梁家河遭遇自然灾害而悲伤……这种饮水思源的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信息来源:齐鲁石化新闻中心
2018-09-07